目录

第五章 神仙酒

刘生再次来常州,也算是熟门熟路了,他先去了天宁寺刘银的板栗店。

约百来米距离时,随风飘来馋人的炒板栗香味,店门口六七人正在排队。

刘银汗涔涔的,正指挥两个雇工在铁锅边翻炒栗子。

刘生和刘银打了个招呼,刘银起身,刘生摆了摆手,说“顾客要紧”然后径直进入内室,见桌上放着茶水,便自顾自倒上一杯,喝了起来。

常州的印刷先进程度超过无锡。在正德年间,常州就制造出了铜活字用来排版印书。这也是刘生要将酒标放到常州来印刷的考量。

忙完了一批买糖炒栗子的顾客,刘银让两个伙计撑着门店,进得里屋和爹爹打起了招呼。刘生说明缘由,刘银领着刘生往青山桥方向的印刷厂

走去。进入门厅,只见一头戴西瓜帽、鼻梁上架着副老花眼镜的老先生斯斯文文地坐在柜台里。

刘生掏出《八仙图》给他看,“西瓜帽”眼睛睁得老大,上下打量着刘生。

“这是我们家酒坊的商标,有能力印吗?”刘生问。

“画得真好,一定出自名家手笔。”

“西瓜帽”态度大好,问道:“敢问要印多少张?”

“价格公道,可多可少。”

“一千张起,每百张一个光洋。”

“什么?这么贵,能便宜些吗?”

“在全江苏省,只有常州和苏州能印。苏州价格更高。”

“一点下降空间都没有了?”

“西瓜帽”摇摇头。刘生无奈,看了眼刘银,扭头就走。

眼看着刘生迈出了店门,“西瓜帽”突然嚷道:“每二百张一个光洋怎么样?”刘生摆摆手,连呼“太贵,受不了”,出门而去。

回到刘银店内,刘生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先去无锡,把酒瓶的事情

先落实了,再抽时间去趟苏州。那儿印刷兴许便宜些。

刘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刘银,刘银笑了,说:“爹爹何必舍近求远?

就在青山桥附近,有个玻璃生产作坊,那儿的工匠,好几个是外来的大

师傅,水平高得很哪。”

刘生一听,感觉应该去看看再说。随即拉着刘银陪同,又往青山桥去。

一进作坊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只见几台熔炉边上,各有一至两

名技师,手持一条长长的空心铁管,一端从熔炉中蘸取玻璃液,放在嘴

里吹气。一会儿工夫,一个花瓶吹制完毕。

刘生观察着,发现中间一台熔炉边的技师,用长铁管蘸了玻璃液放

在手中吹时,不停地将吹动的玻璃液放入一个模具里,边吹边翻动。也

是一会儿工夫,一个与模具一模一样的玻璃瓶吹制成功,看得刘生父子

啧啧称奇。

这时,一位师傅放下手中的活,向刘生父子问:“大兄弟,有事吗?”

“有事啊,请问老板在吗?”刘生应。

师傅离开炉子,走过来说:“我就是。”

刘生赶紧将《八仙图》拿出来,问师傅:“按这葫芦订做一斤装的酒

瓶可行?”

师傅接过《八仙图》,笑了:“这个容易,开个模具就行。”

刘生大喜,继续问:“把这《八仙图》刻在玻璃酒瓶上可行?”

“当然可以,只需做个模具,铁的铜的都可以。”师傅肯定地说,“现

在玻璃上都能刻画,我家亲戚高子阳,名气大着哩!”

“你要做几个?”师傅继续问。

“先做五千个吧!”刘生决然地说。

“啊——”师傅显然没有想到。

“快,到房间内谈谈。”师傅一脸巴结。

“价格大概多少?”刘生原地不动。

“开模费需五个光洋,一百个瓶子五个光洋。”师傅试探着。

“开模需几天?”

“你这图案,并不复杂,都是些线条,两天即可。”

“带玻璃刻花吗?”

“带,这是肯定的。”师傅语气肯定,望了望刘生。

刘生内心激动,故作镇静,掏出五个光洋递给师傅,说:“后天送一

个样品到天宁寺旁边的板栗店里来,满意了,当场签契约,如何?”

师傅笑得合不拢嘴,边写收条边说:“放心!放心!后天中午两点前准

时送到。”

后天下午两点,师傅果然带着样品前来,刘生仔细看着玻璃酒瓶葫芦吹得十分漂亮,《八仙图》刻在玻璃瓶上若隐若现。刘生拿起茶壶倒入茶水,带颜色的茶水立刻让图案清晰可见。

经过短暂商议,刘生订制了五千个酒瓶。双方皆大欢喜。

夜晚,刘生父子三人围桌而坐,刘铜下厨房做了爹爹喜欢吃的韭菜炒

鸡蛋、蒸腊肉等,又弄了盘猪耳朵,三人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刘生望着两个儿子,心里充满爱怜,都说父爱如山,刘生就是这样的

人,不善言表。

刘生呷了口酒,忍了会儿,说道:“常州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比

县城和我们老家,那是天壤之别。你们也大了,看到你们这么勤奋生活爹爹也放心。刘家现在这样的状况,也多亏了庄家的厚待。”

刘银和刘铜恭恭敬敬地听着。

“你们兄弟两人要团结,尤其银儿作为兄长,要多关心铜儿。”

“银儿听着哪。”

“兄弟两人要在常州扎下根,娶妻生子,给刘家添后,爹和你娘看着

你们有出息,比什么孝敬都好。”

银儿和铜儿不断地点头。

刘生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继续说:“庄家大奶奶这次雄心很大要把酒和蚕这两样发展起来。锡儿嫁入庄家几个月了,现在又有喜了,两

家人成了一家人,爹爹要撑着大奶奶,对你们的关心要少了。”

说着,刘生又喝了一口酒,眼圈微微发红:“唉,就是不知道金儿和

铁儿的下落,也不知道是生、是死。”

“爹,别多想了,吃点菜吧!”刘银孝顺地给爹爹夹上一口菜。

“明天一早,爹爹回庄家村,大奶奶还等着我的消息呢。”刘生又问“噢,板栗马上要熟了,你们两兄弟什么时候回去?”

“过个十天八天,我让刘铜回去组织人打板栗,顺便看看娘,刘铜的

店我帮着照应。”刘银说。

父子三人这顿酒,一直喝到近半夜时分。

刘生外出,大奶奶这边也没闲着。

大奶奶带着酒坊的工人,把酒坊内部重新划分了一下,专门腾出两大

间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又让木匠打造了几张宽宽大大的工作台,用来

勾兑桑葚酒用。大奶奶还让铜匠打了八个铜漏斗,八个铜脸盆,八个铜勺用来勾兑酒。只待刘生回来,事情办妥,酒坊便可以生产了。

酒窖里藏着三年以上的白酒,平时大门紧闭,一把大铜锁把酒窖门

锁牢,钥匙只有大奶奶有,平时放在大奶奶屋内的柜子里。

在勾兑酒屋的隔壁小房屋内,放着香皂、干净的擦手毛巾和洗手盆工人工作前,大奶奶规定,必须洗净双手,换鞋后才能进入勾兑房。

酒坊里正在蒸酒,酒香伴着蒸汽,充溢着四周。酒槽里的酒,滴滴

啦啦地注入陶瓷罐内。这批酒是配置桑葚酒用的。

大奶奶生产的白酒,是用大米作为原料,一百斤大米可以生产出八十

至八十五斤上等的白酒,一个光洋可以买一百二十斤大米。一个光洋折

合约一百三十个铜元,一瓶桑葚酒按一斤计算,加上各项成本,应该在

五个铜元。大奶奶边看酒坊,心里边快速地估算桑葚酒的成本。如果第

一批桑葚酒推向市场,该怎么定价,这个问题,大奶奶一时也无法确定根053

她要待刘生回来,好好地议一下。

中午,大奶奶喊来了大树的娘和陶玉如,三个人商量着明年养蚕的事

情。锡儿闻声,也从房里出来,凑个热闹。大奶奶关照锡儿娘,李家村

参加养蚕的十几户人家,蚕棚要去看看,多年不养蚕的房子,要消消毒大树娘也跟着,多个帮手。

大树娘闲来无事,一个人在家,种些蔬菜瓜果,大奶奶每年都给大

树家送去足够的粮食,时不时给大树娘一些零花钱,两人的关系好得像

亲姐妹。听到大奶奶给自己安排事情做,大树娘非常高兴,大树娘朴素

忠厚,大奶奶对自己这么好,她不能丢了大奶奶的脸。

大奶奶接着对锡儿娘说:“让各家各户提前备些漂白粉和硫黄、生石

灰粉,养春蚕前一个月,房子打扫干净,用这些东西和水拌着,墙里墙角

喷洒一至两遍,窗户平时开开,透透风。”

锡儿娘以前在老家安徽养过蚕,见大奶奶如此懂行,心里面更加佩

服大奶奶。锡儿非常开心,虽然插不上嘴,但见大奶奶和娘的关系如此

亲近,心里甜蜜蜜的。

“大树娘,大树也老大不小了,等春蚕养起来,该给大树说个媒了。”

大奶奶说。

“是啊!我跟大树说了不知道多少遍,可大树总是笑笑,不给个准信。

我知道大树的心思,大树是要等到他爹回来,才打算娶老婆。唉,他爹

这么一走,也十年多了。怎么一点音信都没有呢?”大树娘心里一酸,眼泪

差点掉下来。大奶奶眼圈一红,叹了口气。

陶玉如见状,想到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走也十多年,哪个为娘的不天天

牵肠挂肚?忍不住眼睛红了。

锡儿见状,忙安慰说:“娘,不用担心。吉人自有吉相,该回来的说不定明天就会回来的。”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锡儿抢着说:“是爹爹回来了。”

门打开,果然是刘生回来了,众人迎上前去,簇拥着刘生回到客厅

就座。刘生见玉如和大树娘都在,觉得奇怪,问:“怎么今天大家都在捣鼓些什么事情呀?”

“没什么,几个女人家唠唠明年开春养蚕的事情。哎,锡儿爹,事情

办得怎么样?”大奶奶问。

只见刘生从麻袋里掏出一个玻璃葫芦酒瓶:“大家看看,好不好看?”

大奶奶捧着玻璃瓶,小心地左看右看,众人赞不绝口。

锡儿开口说:“爹爹,这个我喜欢,放在屋里当摆设,好看着哩。”

“咦,怎么没有商标?”大奶奶忽然惦记起了八仙画。

刘生笑而不语,将桌上一大杯茶慢慢倒入葫芦瓶内。只见碧绿的茶

水立刻映照出刻在玻璃瓶内的《八仙图》,“神仙酒”三个字夺人眼目。

四个女人看了啧啧称奇,个个爱不释手。

刘生把去常州的经历与众人娓娓道来。

大奶奶开心透了,尤其听到戴西瓜帽的老先生从一个光洋一百张,到

一个光洋二百张的时候,众人笑得泪花闪闪。

正在此时,门外又传来敲门声。大树手中拿着一份精致的请柬,对

大家说:“是袁家送来了喜柬。”

大奶奶打开一看,笑着说:“袁家四奶奶生了,是个男丁,9月6日在

状元楼办满月酒哩!”话音未落,众人的眼光几乎同时扫了一眼锡儿。

锡儿脸一红,低着头娇羞地抚摸着鼓起的肚子。

夜半时分,大奶奶望着袁家的大红喜柬,思索开来。可以想象,袁

宅里这几天多么热闹,满月酒放在袁家自己的酒店状元楼办,那天的场景自己心里想得出来。

大奶奶多年来的习惯,心里有事,不把事情弄透亮了,她睡不着。

凭袁通的名气,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友,四个奶奶的家人,县城里的

达官贵人应该都会接到邀请。状元楼是县城最好、最大的酒楼,有三层。

古色古香的建筑,到时张灯结彩,吹吹打打,肯定热闹非凡。

大奶奶以前去过状元楼。她知道,如果摆满酒席,二楼和三楼可以

摆上三十桌。底楼是散坐,估计到了9月6日,底楼也会摆上酒席,大

概可以放上十五桌,这样,袁家的宾客人数大约为五百人。如果把庄

家的“神仙酒”放到桌子上,免费给宾客们喝,既显得庄家出手大方,更

是替“神仙酒”扬了口碑。

大奶奶清楚,穷人不会花钱买酒喝,这儿的人们,土生土长,逢年

过节时都是喝的自家酿的土酒,但一些稍微有头有脸的人,舍得花钱买

酒喝,怕喝了土制酒,被别人讥笑挖苦,宁可死要面子活受罪。

大奶奶估摸了一下,一桌放两瓶“神仙酒”,共需一百瓶。如果要提

供免费的“神仙酒”给袁家办喜酒,就应该早点给袁通送去。

大奶奶心里的礼单渐渐地出来了:“神仙酒”二十箱,一百六十瓶“金锁”一把,重一两。

大奶奶高兴地提笔写下了礼单。这个礼单应该拿得出手了,大奶奶

舒了口气,刚想躺下睡觉,忽觉得头脑里灵光一现,提笔在“神仙酒”

的位置,补写了每箱两个光洋的备注。

写完后,大奶奶舒心地躺下。以前刚开酒坊时,听别人讲,在上海有钱人一瓶酒要几个光洋,当时把大奶奶听得目瞪口呆。回过神来时,还

连连斥责那人吹牛皮也不看看地方。现在想想,这做生意不就是这样吗?

跟狼吃肉,跟狗吃屎。胆大的撑死,胆小的饿死。

想着想着,大奶奶睡着了。

两天后,刘生高兴地跑来,一见大奶奶就嚷着:“大奶奶,来了,来了!”

“什么喜事?把你高兴的。”大奶奶忙问。

“酒瓶来了,第一批两千个,我已关照送酒坊了。”

大奶奶正坐着,一屁股站起来:“真的?”

“真的。”刘生说,“先通过钱庄,把这两千个酒瓶的钱汇出去?”

“好”,大奶奶说,“领师傅们到饭店里吃个饭,大老远的,不要亏待

了别人。”

刘生返身要走,大奶奶说:“忙完了,我们马上去酒坊,连夜先勾兑

些酒,明天送袁家。”

夜晚,庄家酒坊里灯火通明。大奶奶一人按照试验的配方,将桑葚

汁倒入装着白酒的大桶内,用擀面杖搅拌后,整桶酒就像加了染料,紫

里透红,红里透紫,酒色非常漂亮,散发着诱人的酒香味和桑葚的清香味。

配好后,大奶奶打开门,让工人们开始分装到酒瓶内。装酒非常简单用铜漏斗放入酒瓶,酒瓶放在铜盆内,用铜勺子舀满酒直接往里灌,然

后把螺纹酒塞旋上几圈,用热蜡一封,一瓶“神仙酒”就完成了。

庄家酒坊连夜生产了两千瓶,直到东方出现了鱼肚白。

两千瓶“神仙酒”装箱后,大奶奶亲自锁好库房,回到家里,美美地

睡了一觉。这一觉,一直睡到正午时分,大奶奶觉得神清气爽,梳妆打扮后叫来大树,让大树带上酒坊仓库的钥匙,和刘生一起,取二十箱“神仙酒”送到袁家去。

话说袁家收到庄家送来的二十箱“神仙酒”后,如同一锅沸水,热闹

开了。众人都聚拢过来,感觉特别稀奇,尤其是礼单上注明了一箱“神仙酒”

要两个光洋,把她们惊得直伸舌头。

袁通下得楼来,捋着山羊胡子,也感到意外,这“神仙酒”也没有听

说过,庄家也没有生产过,而且这么贵,再加上礼单中注明了还有一个一

两重的金锁,庄家出手也够大方的。金锁,大奶奶肯定要喝酒登记礼品、

礼钱时送上,这二十箱“神仙酒”,黄大树送来时言明,是用在喜宴上的。

万一这“神仙酒”真是贵重之酒,那么,庄家大奶奶又是从哪里弄来的?

假如不是什么好酒,为什么特别注明一箱要两个光洋。袁通也糊涂了。

袁大奶奶毕竟主管状元楼,南来北往的客商见过的,也听说过,在

大城市贵的酒多的去了。袁大奶奶提议,不管怎样,先打开一箱看看。

袁二奶奶和袁三奶奶立刻动手,拆掉箱盒,连连惊呼:“老爷子,快看这么漂亮的玻璃葫芦瓶。”

袁通拿起一瓶神仙酒,但见铁拐李的葫芦上清晰地映照“神仙酒”的

字样。

“咦,这不是我画的稿嘛!”袁通明白了,庄家酿造了“神仙酒”。

袁大奶奶喝过各种酒,在状元楼,难免有客人硬要当家的过来喝上

两口。一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二来也是酒精的作用,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袁大奶奶提议不管如何,先开一瓶。袁三奶奶立刻打开一瓶,一股

香气扑鼻而来。

五个人轮流一人一大口,喝干了杯里的酒。稍许,只觉得神清目爽浑身热流涌动,说不出来的舒服。唇齿间留着桑葚的清香。

袁通又倒了一大杯,自顾自地一饮而尽。二奶奶动作快,接过袁通的

酒杯,也快速地倒了一杯,一仰头,全灌了下去。霎时,脸上飞出骄人

的红晕,眼睛含情脉脉地望着袁通。

几个奶奶见状,每人索性拿上两瓶,往自己房里搬。

袁通以前也喝过桑葚酒,可庄家的“神仙酒”如此美味,自己每个经

脉仿佛都能打通。热流涌动下,许久没进二奶奶房间的袁通,天未全黑便进了屋子。

庄家的“神仙酒”在袁家的“百日宴”上大出风头,凡是喝过此酒的

人个个称奇。参加“百日宴”的达官贵人们,或自己贪念,或禁不住妻妾

们的撒娇,纷纷掏钱购买“神仙酒”。

大奶奶早作准备,让黄大树和酒坊的工人赶了几辆牛车,“神仙酒”

就停在状元楼底下。黄大树数钱数到了手软,心脏病都要出来了。

“神仙酒”的名气,迅速地传到周边地区。“神仙酒”确实神气,爱不

释手的玻璃葫芦瓶、大米酿造的白酒、原汁原味的桑葚汁,所有的材料

都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八角井里的水。

从袁通举办的“百日宴”上回来后,大奶奶兴奋的情绪至今没有消停

下来。

黄大树那天数钱数到了手软,晚上回到庄家村,大树将一堆光洋和铜

钱从布袋里倒在桌子上,“哐啷啷”的金属碰撞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

音乐。大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庄世伯和锡儿一干人眼睛里都闪着亮光。

整个庄家充满着从来未有过的欢欣和喜悦,平时难以竞争的白酒和

长在树上都没人摘的桑葚子,怎么到了大奶奶的手中,转眼就变成赚钱

的东西了?

昨天,县城里几个脑子灵光的人就摸到了庄家村,打听到了刘生提出来要搞批发、代售。刘生带着他们见大奶奶,大奶奶满口答应,开出

了极具诱惑的条件,拿两箱“神仙酒”,送一箱“神仙酒”,这就意味着

经销商的毛利达到了百分之五十。把几个经销商乐得嘻嘻哈哈的,直围

着大奶奶转。

刘生随即和几个批发商约定,在县城范围内的“神仙酒”,只认这几

个人。庄家负责提供“神仙酒”,只收一半定金。下次进货时余款付清才

发货。虽然只收一半定金,庄家的利润已经吓得惊人。当然,“神仙酒”

价格虽贵,两天来的销路却好。

刘生此时掏出个印章,递给大奶奶。告诉大奶奶,他已经与钱庄联

系好了,今后进款、付款,只需要办个记票,把印签一盖就行了,省却了

携带现金的风险和不便。

大奶奶接过印章,问刘生:“这个要花多少钱?”

刘生说:“这是用上等田黄石雕刻的,花了二十个光洋。”

大奶奶吃惊地问:“就这块石头,要二十光洋?”

大奶奶只知玉石,不懂田黄石,待刘生慢慢说开,方才明白。

“这么说是个宝贝哩,要收好了。”大奶奶将印章揣在怀里。

庄家的厨房里,炉灶火力全开,几个厨子和大树娘、陶玉如等人正

在赶制重阳糕。两口大锅上叠了高高的竹蒸笼,热腾腾的蒸汽和着米糕

香香的气味,如同过年一般。

每年重阳,大奶奶多少要蒸些重阳糕,送给庄家村的老人家。明天

就是重阳节了,大奶奶特地准备了三大袋糯米粉和一些配料,准备挨家

挨户送上一块。

大奶奶明天准备踏秋,她让庄世伯和黄大树明天什么事也别干,带上

一干人,爬山登高,欣赏秋景。

第二天,太阳爬上了山坡,湛蓝的天空,片片白云悠悠地飘动,给大

地留下忽明忽暗的斑斓景色。大奶奶衣着一新,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

脸精神,带着庄世伯、锡儿、大树、刘生以及庄家几个本家一行人出了大

门。沿村口的石阶缓缓而下,只见村头三棵历经千年的古银杏树,雄姿

勃发,浓密的树丛上,躲藏着无数圆圆的银杏果,成熟的果子时而噼里

啪啦地掉落在地,露出被果皮包裹着的银杏果。台阶的石缝里,路边的

草丛中,闪现着开不败的野花,山下星罗棋布的民舍房前屋后,摊晒着收

割下来的谷子,屋檐下挂满一长串、一长串金色的玉米棒、红红的尖辣椒。

池塘水面上,红菱浮在水面,颗粒饱满的莲蓬儿,鼓鼓胀胀,撑裂了蓬壳。

农户们随便种下的菊花,无需修枝剪叶,或墙边路旁,或竹篱边上,红的、

黄的、紫的、白的,汇成了田园的风光,鸟鸣声不绝于耳。

见此光景,几乎所有的人仿佛忘却了走过的艰辛,沉浸在秋天的美

景里。

一行人不知不觉来到黄大树的家旁,大树娘热情地邀众人家里坐坐。

大奶奶望着这虽不气派,倒也整洁干净的三间居舍,对大树娘说:“这屋子还是大树爹娶你时所建,这么多年了,也没大的变化,大树也到了成家的

年龄,拆了重新翻建一下。”

“千万不要,”大树娘连连摆手,“拆了以后,大树爹回来,不认得门

了。”

黄大树听娘一说,扭过身,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哎——”大奶奶叹了口气,继而说,“屋旁这不还有块空地,就在空

地上,我要给干儿子砌三间楼房。”

大奶奶说完领着众人继续往后山方向走去。上得后山,一行人登高

远望,庄家村、李家村、付家村等村落尽收眼底。

秋风透过密密麻麻的树林,拂过每个人的脸庞。大奶奶指指山下的

村落,对大伙说:“站在山上看周边的村庄,从房子上就可以看出,庄家

村的人要比其他村的人生活富裕。”

大伙远望,庄家村的屋舍大都是粉墙黛瓦,李家村、付家村的房屋

大都是茅草屋顶。众人尽情瞭望秋天的景色,呼吸山风捎带过来的青草

百花香味。

踏秋回来后,大奶奶坐下歇歇脚。屁股还没沾椅子,只听得锡儿惊呼。

“哟、哟,动了!动了!”

大奶奶忽地站起,急切地问锡儿:“什么动了?”

锡儿一脸惊喜,陶玉如见状,赶紧扶着锡儿坐下。众人忽然都明白了个个脸上充满了惊喜。

大奶奶亲切地对锡儿说:“上次,我去县城办事,这事与你有关。”

锡儿望着大奶奶,急切地想知道。

大奶奶对刘生说:“我在县城袁家对面买了个宅子,专门给锡儿住你让锡儿娘跟着,大树的马车也停在县城。再找个厨子,请两个保姆做

做家务,务必保证锡儿母子平安,这是大事中的大事。”然后,又对世伯说“我们两个常去看看,锡儿下个月搬过去,住在那边也不孤寂,袁通家的

四个太太会常来串门,一定闹猛得很。”

众人都大吃一惊,大奶奶到底是大手笔,不声不响地这么一件大事

就安排好了。

锡儿除了感动,也从心里佩服,激动地挽着大奶奶,孩子般撒着娇。

刘生心里也充满感动,这家子人,和谐互爱,只等着女儿争个气,给

他们庄家生个男丁,传宗接代。

刘铜从常州回来了。这些天,板栗开始成熟了,板栗树上密密麻麻地

挂满了果子,有的板栗已经裂开了口子。刘铜雇了些山民,开始打板栗。

刘生忙着酒坊的事情,按照目前的产量,勉强满足本县城和周边县城

的销售。他感觉到,在常州开糖炒栗子店的两个儿子,可以兼顾着,帮着

销售“神仙酒”。

刘生盼着两个儿子能挣上钱,在常州买上两座稍许像样的房子,娶妻

生子。刘生估计,这“神仙酒”,在本地还能兴盛几年,要保持连续兴隆就必须走出去,哪怕兴上一阵子,钱也赚够了。

刘生找到大奶奶,把在常州开店的想法说与大奶奶听。谁料,大奶

奶满口应允。只不过,大奶奶提出,“神仙酒”的对外售价不能改变,不

能压价对外销售。

刘生把在常州开酒店的事讲给刘铜听,刘铜满心欢喜。刘铜想了想对刘生说:“爹爹,在常州只要开一家销售‘神仙酒’的店就可以了,哥哥

负责板栗店,由我负责销售‘神仙酒’,到时候注册一个公司,我和哥哥

各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就可以了。”

刘生想了想,刘铜的话还是有道理的,一心无二用,便点了点头,这

事就定下来了。刘生过些天要去上海,夏蚕经过两个月都已经结茧,估计

收上来可能有个二百担,他联系了船家,下周开船去上海。

大奶奶以前不养秋蚕,一年中,只养春、夏两季蚕。今年,她发动

大家养起了秋蚕。养蚕的都知道,蚕分春蚕、夏蚕、秋蚕三种。春蚕在

四月下旬,夏蚕在七月,秋蚕在九月起养。一般蚕养到五十六天就结茧了。

要想扩大蚕茧量,除了发动更多的庄户人家养蚕,增加一季秋蚕,是

必须的。以往不养秋蚕,愁销路,现在销售问题解决了,也无后顾之忧了。

大奶奶心情从来没有这样好过。地里的庄稼收成又好,板栗又是丰

收年,自家的茶园可以维持日常的家里开支,“神仙酒”和养蚕又经营得

顺风顺水,她要努力地挣钱,刘锡一旦生了个男丁,给庄家添了香火,后

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做什么事都离不开钱。

大奶奶想到大树,今年二十六岁了,大树的爹爹一走十年,杳无音信。

作为干娘,她也要担起责任,过几天把建筑包工头找来,趁大树母子去

县城照料锡儿的空当,帮大树把新房子盖起来。

大奶奶心里暗暗思忖着,有了房子,大树还愁娶不了老婆?

大奶奶定下了个良辰吉日,决定把锡儿送去县城,她让大树娘儿俩

和陶玉茹带上庄家春、夏、秋、冬四个伢子先去县城房子里打扫和布置把锡儿需要的生活用品购置齐全。又让家具店把新采购的家具送了过来在这批家具中,除了几张红木的床、桌、椅、柜等外,还特地订购了一张

红木三人沙发,买了又厚又软的沙发垫,豪华程度非庄家村的宅子可以

相比。大奶奶的目的,就是哪怕庄家有万贯钱财,今后都是留给锡儿肚子

里那个即将出生的宝宝,那才是庄家的希望、庄家的根,这比什么都重要。

刘锡嚷着想去县城看看房子,大奶奶不让她现在去,要把一切安排

妥了,才能让刘锡去。否则,去了那么长时间,坐也没地方坐,躺也没地

方躺,喝口热水都困难,难为锡儿不打紧,可锡儿肚子里装着庄家的根哪。

众人在县城宅子里忙了三天,把一切都料理妥当了。厨子和保姆也开

始入门了,大奶奶这才同意锡儿正式搬过去。

黄大树驾着马车,载着大奶奶、庄世伯和锡儿向县城驰去。大树告

诉大奶奶,进门前放了十万响鞭炮,大门上也贴了喜字,并挂上了一对气

派的大红灯笼。

一行人入得宅院,刘生夫妇已经在门口等着。刘锡入得门,看到如此

宽大和漂亮的房子,园子里的花草树木,干干净净的地面和门窗,满心

的欢喜。庄世伯看得目瞪口呆,他弄不懂大奶奶怎么有这样的本事和眼

力。刘生夫妇喜笑颜开,也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女儿能住上这样的

房子。

刘锡左顾右盼,突然问:“爹爹,我的书房在哪里?”在安徽老家时当地稍富裕的人家,从小就让自家女儿上私塾,家里的孩子们都备有书房。

刘生领着锡儿,推开另一间房门,只见书桌、书柜一应俱全,沙发就

摆在书房内。刘锡赶忙坐在沙发上,左摇右晃,软软的沙发令她感到舒服。

刘锡在县城安顿下来后,刘生要去上海。刘铜也打了一茬板栗,用

船运往常州。两人临行前,大奶奶让刘生父子各带上了十箱“神仙酒”去上海送给唐少松,另十箱由刘铜顺船捎到常州,准备开店用。

书评(0)

如何追书:

【友情提示】追书不用愁,免费领取红薯银币!

【安装APP】 戳这里下载客户端,在客户端内搜索:“126917”即可阅读,每日签到领银币,好书免费读!

【百度搜索】 在百度中搜索:红薯中文网,进入网站并搜索本书书号“126917”,即可找到本书。

微信内可长按识别

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红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