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章 心想事成

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到了。按照农村传统,大奶奶在庭院焚起香,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锡儿跟在大奶奶后面,学着大奶奶的样子,对着星空祈求着。忽然,锡儿转身面向花丛,弯腰呕吐起来。

大奶奶见状,激动地冲着庄世伯喊:“世伯,大喜事,妹妹有了!”

庄世伯从屋里出来,问:“什么有了?”随后,只见锡儿捂着嘴,站起身来,冲着庄世伯说:“忽然觉得有点恶心,吐也吐不出来。”然后羞涩地对大奶奶讲:“姐姐,‘亲家母’已经十几天没有来了。”

庄世伯好一阵激动,种地一个多月,总算没有落空。

大奶奶赶紧挽着锡儿,冲庄世伯喊:“还不来搭把手,把二奶奶搀进

屋里休息。”庄世伯搀着锡儿进了里屋。

稍会儿,只听得大奶奶在堂屋喊着:“世伯,你出来,我有话讲。”

庄世伯从里屋出来,大奶奶揪着世伯的耳朵,悄悄地说:“不要太激动了。告诉你,从今天起,你千万克制点,一个不小心,当心掉了。”

庄世伯盼子盼了二十年。一个月的劳累,终于看到了希望,听大奶奶如此说,连连诺道:“晓得,晓得,你不提醒,我也晓得。”

锡儿在里屋一脸的幸福,手抚摸着肚子,嘴里轻轻地念道:“菩萨保佑,生个儿子。”

锡儿怀上喜了,每天沉浸在幸福的遐想里,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此刻期待的心情。

大奶奶和庄世伯每天精心地照料着锡儿。大奶奶吩咐厨子,早、中、

晚一日三餐,换着新鲜给锡儿吃,西瓜、苹果、橘子,这些瓜果,家里田

里有的是。各类时蔬,都是挑最新鲜的,隔夜的自己和庄世伯吃。

这天,锡儿格外怀念刘家村周边的杏子林,那青青的、黄黄的、带

着红晕和斑点的杏子,酸里带甜,特别想吃。

锡儿说:“世伯,能不能替我摘些杏子,我特别想吃!”

庄世伯一听,笑了:“这个好办,门外就有杏子树,树上挂满了果子,

我这就去打。”说完转身走到厨房,拿了个篮子和一小截木棍,就要去门

外。

大奶奶在厨房梳头,见庄世伯拎了个篮子要出门,连忙喝道:“你给

我站住!你不要命啦?”

庄世伯一脸茫然:“二奶奶要吃杏子,我去门外打一点给她吃。”

大奶奶训斥道:“你怎么一点不知世事?你想害了二奶奶?”

庄世伯更加迷惑:“大奶奶,打点杏子下来给二奶奶尝尝,怎么就会

害了她?”

锡儿闻声,从里屋出来,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想吃点杏子,大奶奶

要训斥世伯。

“妹妹,我出嫁的时候,我娘告诉我,女人家怀孕时千万不能吃杏子,

会造成滑胎。”

大奶奶放下手中的梳子,紧接着又说:“杏子本身又带热性,现在天热,

更易上火。”

锡儿见大奶奶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得在理,吐了吐舌头,扮了个吃惊

的样子,引得大奶奶和庄世伯大笑起来。

大奶奶抹了抹头发:“除了杏子,你想吃什么,姐姐都去给你弄过来。”

庄世伯和锡儿这才注意到,大奶奶穿戴整齐,像是要去赶亲戚一样。

锡儿问:“姐姐,今儿是要出门?”

大奶奶神秘地笑着说:“是要出门,但跟你有关。”

大奶奶今天一早要去县城,那天袁通的话,引起她的兴趣。锡儿已

经怀喜,不久,庄家将面临许多事情,孩子今后的上学,长大过程中免

不得上个医院,确实,需要在县城买个宅子,安顿好锡儿母子。

大奶奶就这么个脾气,做事从来就自己作主,庄世伯只会附和,提不

出反对意见。那天,袁通临走时,脸上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虽然只是

一瞬间,却被她捕捉到。她心里清楚,袁通虽是举荐,但也是想蹚蹚浑水。

大奶奶精明,心里早准备了策略,要蹚浑水,也只能让袁通摸些个

小鱼、小虾。

大奶奶备了份礼品,是一根约五斤重的黄牛的干牛鞭,是从常州城

里明代古石拱桥旁不远处的药店里买的。黄大树赶着马车,拉着大奶奶,

往县城而去。

一个多时辰工夫,来到了县城。袁通府宅位于县城木果河边。木果

河是县城的一条内河,河宽九丈许,居民沿河而筑,各类房屋,有规律

地排着。相隔三五十米,两岸便有石阶顺河坡而下。居民们浣衣、淘米

洗菜,都集中在河道两侧。空隙处,生长着半人抱的垂柳,长长的柳枝,

在风中摇曳。

木果河水清澈透亮,绿莹莹的河水缓缓地东流。河水自山上和原野

处汇入,一直流到秦淮河,而后入长江。

木果河生态极佳,河里鱼儿、虾儿是沿河人家最常见的桌上菜,许

多人家的半地下室门洞敞开,放着捕鱼的渔具,有扳网,有鱼叉。

袁通的宅院是两岸少有的建筑。两进两出的院子,后面一栋建筑为两

层,共十二个房间,院子很宽阔,种植着富贵竹和兰花、杜鹃花、茶花,

建筑的大门,配有门楼,粉墙、瓦、马头墙,透着徽派建筑的影子。

在袁通宅院的对面,也就二十来米的距离,也有着一幢类似的建筑,

门前杂草丛生。大奶奶想,袁通口中要出卖的宅院,应该就是它了。

大奶奶下车,敲了敲袁通宅院大门的铜环。

袁通此刻正在书房泼墨,见庄家大奶奶前来,放下画笔,把大奶奶

迎入客厅。

袁家几个奶奶也闻声迎了上来,大家围桌而坐,相互认识了,聊得

甚欢。

“庄家大奶奶,今天何事上门?”袁通问。其实袁通心里有数,柳月

前来,肯定是为了买房子的事。

“你猜猜看。”

“莫非为了房子的事情?”

“哎呀!你不说,我都忘记这件事情了,不过这个事情不急。”大奶奶

若无其事地说。

“你再猜猜,猜出来算你狠。”大奶奶笑了。

“莫非又要我破题了?”

“我今早来县城逛逛,给我的酒坊找个地方。我想把乡下的酒坊搬到

县城里。县城交通好,今后酒坊生意好了,外面来的客户方便点。”

袁通有些沉不住气,对大奶奶说:“对门的宅子,你其实买下来好,

我们两家做邻居,今后庄家的儿孙,上学也方便。钥匙在我这儿,待会

儿我让太太们陪你去看看?”

“莫要、莫要,我刚刚下车时已看到了,门口草长得有半尺高,墙灰

掉的掉,垮的垮,屋顶上都长了草。这房子没有一百年,也有八九十年了。”

“对方只要两千块钱,便宜!”袁通故作轻松地说。

“啊!两千块钱?哪个神经病会去买?七八百块钱,我心里都打鼓哩。”

大奶奶抛出了底价。

“你问问卖主,超过一千块钱就不要谈了,修房子的钱比买房子的钱

还要不止。”

袁通心里佩服庄家大奶奶,卖主开出的底价就是一千块钱,自己忙

到天亮,只要到杯茶钱。

“如果卖主肯,袁先生替我作主,把房子买下来,房契做好了,我把

钱结清。”袁通苦笑着答应了下来。

“怎么没见四奶奶?”大奶奶忽然又问。

正问时,四奶奶腆着个肚子,手撑着腰从屋里走出来:“庄家大奶奶

好!”

“这么年轻漂亮的四奶奶,快别动,小心坏了胎气。”大奶奶急忙迎上

前,其他三个奶奶流过一丝不屑的眼神。

四奶奶虽说挺着个大肚子,但毕竟年轻,桃花般的脸。袁通的三个

奶奶确实比不过四奶奶的魅力。

“下个月要生了,看这架势,九成是个男丁。”袁通捋着山羊胡须,十

分得意。

袁通的四个女儿也来到大奶奶的面前。“这是我的四朵金花,梅、兰、

竹、菊。”袁通一一介绍着。

“花中四君子。”大奶奶赞道。

“惭愧了。今天走得急,身上没带钱。哪天来庄家,大奶奶补上。”

大奶奶起身,打开礼盒对袁通说:“这是我找人从常州老字号中医铺

买来孝敬你的,补好了身体,多子多福。”

袁通大喜,欣然接过礼盒对着袁大奶奶说:“隔天吧,让状元楼的厨

师煲汤给我吃。”

袁大奶奶笑着,呛道:“吃归吃,吃了要认准房门。”众奶奶大笑。

“不早了,我要回庄家村了,一大摊事情要做。”大奶奶对众人说。

众人出门送庄大奶奶。

大奶奶对袁通说:“房子的事情,托你办了,弄好了房契,我把钱带来。”

房子最终以九百九十九块钱成交,当然,房子合同上的总价仍然是

一千块钱。

大奶奶让刘生往对方钱庄汇了钱,也没告诉钱的用场。她要给锡儿

一个惊喜,在县城买了房,锡儿可以安心养胎。等房子重新出新后,把

陶玉如接到县城去照料锡儿,自己的娘照顾女儿,娘俩之间也没有嫌隙。

庄世伯可以两边住住,也减少自己的麻烦。

装修队已经进场,大奶奶请县城的设计师重新规划了一下,工匠们只

需要按图施工,省却了很多事。

从锡儿进门到现在,庄家已经花费了许多钱,虽然秋收已到,又有

收入进账,但随着锡儿肚子一天天鼓起,后面花钱的事情还有一大摊,

必须扩源创收。

锡儿的爹娘已经搬到粮仓边新屋,宽敞明亮的屋子带着围墙,刘生

夫妇对此十分满意。

昨天,刘生对自己讲,庄家的白酒质量虽属上品,但县里县外生产

酒坊太多,没有特色。还说,庄家的蚕,分散在农户家散养,养殖规

模不大,蚕宝宝的存活率不高。另外,庄家负责桑田和收购,中间商一

再压价,利润不大。刘生到上海去找找同乡,看看能否把蚕直接卖给厂商。

刘生去上海已经三天了。大奶奶寻思,刘生应该到了上海。找到厂商

摆脱中间商,事关养蚕的效益。

一年中,养蚕只有春蚕和夏蚕二茬。庄家的桑树只有百余亩,其余的

土地都是种粮食作物。如果刘生去上海能直接打开厂商大门,那么,扩

大养殖蚕茧,就会面临夏季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

一张蚕需要桑叶近一千斤。如果厂商要量足才能直接收购,依照庄

家村几十户养蚕户的规模,数量上不知道够不够。如果数量上不够,又必

须扩大,桑树又不够。

大奶奶这些天在家总是盘算,心中焦急。至于自酿的白酒,刘生见

多识广,去上海前就对大奶奶讲,要想在上海打开销路,希望一点都没有。

养蚕和造酒是庄家的主要财源。地里打下来的粮食,除了造酒,只

能在本县城廉价卖给米行。

造什么酒呢?大奶奶心里压着大山,日思夜想。晚上睡觉时,眼前不

断闪现出白花花的蚕茧,一大片绿嫩嫩的桑树林,淘气的村童爬上树拉

扯着枝条吃桑葚子的景象。蚕茧收购商压价大,养蚕户不愿养蚕,大奶

奶越想越烦,只觉得脑袋发胀,四肢无力,只想痴睡一觉。大奶奶和衣

躺下,不多会儿,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忽然,大奶奶看到天空中撕开了一大片缝隙,彩光万道,一位仙女

裙带飘飘,从天缓缓而降。大奶奶睁开眼一看,这不是年画中麻姑献寿

的麻姑婆吗?只见麻姑笑吟吟地一把拉着她,飞到自家的桑树林上空:“庄

家有这么大一片桑树,大奶奶,你还愁什么?”说罢,从高空扔下大奶奶,

飘然而去。

大奶奶只觉得耳边带风,心飞出了身体,直直地下坠,越来越快地冲

向地面。大奶奶惊叫了一声,嗓子眼无法发出声音,“砰”的一声重重地

摔在桑林中,吓得一身大汗,从床上“砰”地弹起。

爬起来一看,太阳尚未落山,阳光斜斜地照在窗户上,赶紧揉揉眼睛,

原来是大梦一场。

大奶奶赶紧跪下,冲着西方连磕了几个响头。

在中国民间,说起麻姑婆,很多人不知道。但说起年画“麻姑献寿”,

很多人都知道。

相传,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就用此泉之水酿造灵芝酒,历

经十三年,麻姑也修道羽化,恰好王母诞辰,麻姑带着灵芝酒前去瑶台为

王母祝寿。王母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

所以,人们误以为“麻姑献寿”是献的蟠桃,实际上,麻姑献的是灵

芝酒。因此,真正酒的祖师爷不是杜康,而是麻姑。

大奶奶得麻姑启发,细细地想了一番。一棵桑树上最有价值的是桑叶,

剩下来的只有树干和桑葚,树干又不成材,只能当柴火。

大奶奶灵光闪现,一定是让我从桑葚子想办法。

紫的桑葚子嚼得津津有味,红的桑葚子酸得直皱眉头。但无论成熟

的还是不成熟的桑葚子,都是孩子和大人喜欢吃的果子,而且历朝历代,

也没听说过吃桑葚子吃坏人的事情。

大奶奶越想越兴奋,心想,要是往自家的酒里加入桑葚子,味道会

怎么样?大奶奶又琢磨开来,白酒强筋壮骨,这桑葚子的功效自己搞不清,

不妨去讨教一下半仙。

大奶奶大喜,顿觉精神了起来,趁着太阳还未下山,自个儿向半仙家

中走去。

半仙家住在离庄家村二三里地远的李家村。半仙原姓李,爹娘死得

早,孩童时被一游医相中,收为干儿子。半仙尽得游医真传,游医死后,

半仙重回李家村,凭着真传,给十里八乡的人们看些小毛小病,日久,

名声渐大,连邻县人有个疑难杂症,也都慕名而来。

一见大奶奶到,半仙顿露喜色,站起来连忙让座。

大奶奶开门见山:“今个前来,要讨教个问题。”

“什么问题?大奶奶只管问。”

大奶奶笑着:“桑葚子这个东西,人人爱吃,怎么吃不坏人?”

“大奶奶奇怪了,今天怎么问这个小儿科问题?”半仙得意了。

大奶奶一见半仙的表情,就知道,半仙会讲出个头头道道。

半仙清了清嗓子,在大奶奶面前表现了起来:

“在明朝,有一个大医药学家,名叫李时珍。他写了《本草纲目》这

部医学巨著。哪个人要能背下这本书,必定是了不起的中医。”

半仙望着大奶奶,如同娃娃听说书般出神,更加得意了。

“在这本书中,还附有用桑甚酿酒的药方:桑心皮切,以水二斗,

煮汁一斗,入桑椹再煮,取五升,以糯饭五升……便可酿成桑葚酒。”

“停!停!”大奶奶突然高兴地嚷起来,“叫什么酒?”

“桑葚酒!”

果然有这个酒,大奶奶心里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麻姑要把自己扔到桑

树林里,是叫自己酿造桑葚酒。

大奶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你讲的其他我都听不懂,学问太深了,我只问你,这个桑葚酒人喝

了有什么好处?”

“好处太多了。滋阴补血、补肝益肾、生津止渴、乌发明目。”半仙背

书一样,口里吐出一大串。

大奶奶对半仙竖起了大拇指,说:“半仙,我看你是全仙。在县城,

不,在全省,一个巴掌伸出来,你都不是最后一根指头。”

这话,半仙爱听,心里的美,从来没有过。

“嗯?你怎么问起桑葚子来了?”半仙这时才想起来,问。

大奶奶笑了:“这不是锡儿有喜了吗?等到小孩子出生了,不要这个不

好吃,那个不好吃,预先做点了解。”

大奶奶告辞了,颠颠地往回走。

半仙送出门外,手扶着门框,愣愣地没反应过来。

一回到家里,大奶奶便把黄大树叫来,关照黄大树:“你辛苦些,挨

家挨户去告诉养蚕户,让各养蚕户把树上剩余的桑葚子悉数采下来,送

到庄家来。”

大树不解,问大奶奶:“现在桑葚子恐怕不多了,干娘要那个东西干

吗?”

“有多少摘多少,统统拿过来,”大奶奶说,“我就不信,弄不出来桑

葚酒。”

大树立刻明白,干娘要调配新的酒。不敢耽误时间,借着淡淡的夜色,

一路小跑出门而去。

第二天中午,大树带着收集来的桑葚子,挑到家中,大奶奶一看,估

摸有个八九十斤。

“还不错,应该差不多了。下午,你再去问问周边人家,还有没有干

的桑葚子。要有,你估摸着花点钱,全部收回家。”

“要桑葚干派什么用场?”黄大树有些嫌烦。大奶奶拍拍黄大树的肩

膀:“干娘要搞些配方,需要试验一下,各种方法试下来,看看哪个有用。”

这儿的庄户人家有个习惯,不肯浪费任何可食用的材料,也不知从什

么年代开始的,盛果时候的桑葚,生吃吃不完,就把桑葚晒干了,既可

大人、小孩当零食,又可在冬天泡茶喝,因此,家家户户多少都会晒一点

桑葚干。

材料都送来了,大奶奶亲自动手,她把紫的和红的桑葚分开,分别装

在两个大盆里。

大奶奶把门窗关好,不让任何人看到。她先用石杵,把倒入石臼内

的紫桑葚捣烂,然后装入大盆,又把红的桑葚倒入,捣烂后装盆,然后

用纱布包起,用力地挤出桑葚汁,分别装入几个玻璃大瓶内。然后,用

汤勺把自家酿的白酒一勺一勺地舀到一口小缸内,再半勺一次地放入桑

葚汁,配一次,用筷子搅动着,放入嘴里尝尝。第一次配料,大奶奶就觉

得有口味,只是酒太浓。

一连十几天,大奶奶反复地调配着。终于,当大奶奶又一次品尝时,

一股从未有过的香味和口感,让大奶奶舒服得像偷喝了麻姑婆献给王母

娘娘的灵芝酒。顿时,只觉得气血顺畅,全身的脉络全部打开,这股清

爽的感觉,又像一股热流,从脚又回流到头脑。

成功了!大奶奶凭着直觉,感觉到成功了。

大奶奶赶紧默记下具体的配方,把配方记在心里。

白酒,大约十五度,十二勺白酒加半勺桑葚汁,配方就这么简单。大

奶奶为了达到最佳的口感,反复调配了几百次,终于有了成果。大奶奶高

兴得像回到了少女时期,开心地哼着儿歌:

母鸡下鸡蛋呀,

咕呱、咕呱地叫呀……

兴奋了一阵子,大奶奶把剩余的桑葚汁兑着白酒又做了六桶。这些木

桶的材质,均取自后山的板栗树,已有十年光景。木桶严丝合缝,盖子为

脸盆倒扣式,散发着淡淡的木质气息。

大奶奶用红布紧紧地缠绕桶口,生怕酒气挥发,影响口感。

忽地,大奶奶心血来潮,这些酒用的是家里的井水,酒坊在山脚下

四里多路外,临木果河不远。平时造酒,用的是木果河的清水。用木果

河清水调配的桑葚酒,会不会和八角井的井水调配出来的桑葚酒口感一

致呢?

大奶奶心一紧:水,对造酒来讲,至关重要,来不得半点大意。自

家白酒的品质,浓郁香正,全靠木果河里的水。

大奶奶叫来黄大树,让他带上水桶,去木果河担两桶水过来。

过了一个时辰,黄大树提了两大桶木果河的清水,挑到大奶奶的配

酒房,汗水浸湿了黑色小布衫。

大奶奶赶紧拿把扇子,给大树扇起来,又顺手拿毛巾,轻轻地给大

树擦汗。

“不打紧,干娘。”

黄大树接过扇子,自己扇了起来,见干娘对自己笑着,情不自禁憨厚

地笑了起来。

入夜时分,大奶奶继续展开试配,按照心里的秘方,如数地加入煮沸

后冷却的木果河水。兑好的桑葚酒,虽然甘甜入口,透着淡淡酒香,却没

了先前那股涌动的热流。

大奶奶连着喝了几口,还是寻不到那股精神气,心里非常纳闷。

木果河里的水,也是众山雨水汇集而流入。同一地区的水,怎么会

出现两种不同的感觉呢?问题应该发生在水上。

大奶奶院子里的井,打了有近二十年。当初,大奶奶嫁到庄家,庄家

拿出了压箱底的钱,盖了这三进三出的宅院。

起初,宅院里并没有井,取水的井设计在大门外,目的是方便左邻

右舍取水,图个热闹和人气。

就在大院即将落成之际,来了个乞丐,一身脏兮兮,一手拿个破碗,

一手拿根竹竿,进门就嚷嚷着要吃的。大奶奶作为新娘,人本来就善,

再加上盖房在乡下也是天大的喜事,无论谁来,只要不是过分的愿望,

主人一般都会尽量满足,以图吉利。

大奶奶应声望去,这乞丐,长得活脱脱一个济公样。赶紧迎着上去,

掏出一把铜钱,放入伸过来的破碗里。

只见得乞丐环顾宅院,边看边旁若无人地自言:“不错、不错,地方

选得蛮好。前有木果河,河水聚财;后有南山,傍着靠山。宅院如同主

人坐在太师椅上,灵光得很哪。”

大奶奶听到吉话,大喜,又摸出几个铜钱,放入破碗内。

“可惜,可惜呀!”乞丐如同济公一般,晃着脑袋,眯着眼睛在地上

寻找着什么。

“眼睛呢?眼睛跑哪儿去了?没有眼睛,岂不成了瞎子!”

大奶奶闻听,惊得脸如土色,宅院即将完工,怎说得如此话语?

只见乞丐依旧旁若无人,径直向门外走去。忽然,又转身返回院中,

依旧眯着眼睛,在地上寻探。

“咦——原来在这里哪!”

乞丐用竹竿在地上画了个圈,对大奶奶说:“我看你心善,是个观音相。

常言说,跟谁像谁,一点不假。你的上辈子看来跟菩萨有缘,罢了,罢了,

给你定了吧。”

大奶奶不敢怠慢,心有余悸,小心翼翼地问:“大师傅,在这里定什

么东西?”

乞丐抬头,嘴里依旧嘟囔着:“在这里设井一口,深三丈,锁住灵气,

此宅院方能十全十美。”

原来,乞丐是云游天下的高人,饱览山川湖泊,精通易学八卦,上知

天文,下晓地理,非一般寻常之人。他已看出,此地掘井,为的是锁住灵泉。

这茫茫山岭,有三条地下水道,一条通往石臼湖,一条通往秦淮河,另一

条恰好从此地经过。前两条通道,汇入石臼湖和秦淮河中,稀释后灵气

不足。唯有此水道,一旦掘井,锁住水道,蓄水不流,灵气聚集。

大奶奶连声道谢,赶紧跑到仓房,拿出一袋花生、瓜子,递给乞丐。

乞丐伸手接过,嘴里大声嚷道:“花生、花生,开花生根;瓜子、瓜子,

终得贵子。”接着,将手中布袋打开,往空中抛去,花生、瓜子散落一地。

出得门时,乞丐仰天叹气:“折了我三年阳寿!”

大奶奶直到临终,都不知道,正是这口井,截住了众山的灵气,庄家

日后才兴旺发达。大奶奶更不知道,幸亏送给乞丐一袋花生、瓜子,乞丐

抛入空中、落地,才使得庄家香火不断。

想到这儿,大奶奶安心了许多。井在自家院子里,外人偷不走,即使

外人知道了制酒的秘方,酿出来的酒,永远都少着那种精气神。

书评(0)

如何追书:

【友情提示】追书不用愁,免费领取红薯银币!

【安装APP】 戳这里下载客户端,在客户端内搜索:“126917”即可阅读,每日签到领银币,好书免费读!

【百度搜索】 在百度中搜索:红薯中文网,进入网站并搜索本书书号“126917”,即可找到本书。

微信内可长按识别

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红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