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武德初域通过朝贡贸易与遣使入朝与朝保持着时续时断政治上与经济上联系进入太宗贞观后这种联系更加密切贞观四伊吾城主遣使入朝并举七城归国此设伊从此获得域立足点贞观十四平高昌乱设置不久又可汗浮图城建立庭并进而设置统领伊庭三正安护朝域东部天山南北获得三个重要战略支点此外自贞观九起朝天山南疏勒设疏勒督十八二十平焉耆龟兹置焉耆龟兹督此后又阗设毗沙督突厥归而设濛池瑶池督这些正护与羁縻域建置表明域正式被纳入版图
贞观二十三六月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即位是高宗高宗继承太宗域成果并推而广使得代开始进入高宗时代一般认此人昏庸懦弱不可否认高宗内政处理上或许确有过失但至少开疆拓土方面堪不让乃父有君他位期间朝武功盛达到前所未有高度域进一步推广羁縻把部疆土拓展到葱岭昭武九姓所河中地区与乌浒水(今阿姆河)流域并与亚洲两强权食逐鹿中亚只是他生命后期由身染沉疴施政能力严重下降而安四镇几度沉浮岭外疆土沦丧突厥羁縻崩解深刻地体现这一点
1.戡定贺鲁乱与推广羁摩
高宗皇帝作伟帝王太宗继任者他卓荦不凡政治才能实际上是从戡平阿史那贺鲁乱及随后域广泛推行羁縻起点
(1)戡定贺鲁乱
贺鲁乱作高宗即位初发生最严重突厥叛乱它从贞观二十三爆发迄显庆三结束(649~658)几乎延续十久使得域地区一时烽烟四起朝域统治岌岌可危探讨这叛乱前有必要了解那史那贺鲁此人身世与政治取向根据《新书·突厥下》记载阿史那贺鲁系突厥开国君室点密可汗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劫越子父曳步利设即晊利失可汗弟步利设与乃父力保肆叶护系喹利失可汗不同是贺鲁追随当时势力较泥孰系咄陆可汗阿史那步真降后咄陆可汗乃立贺鲁叶护继步真统处密处月姑苏歌罗禄弩失毕五姓众成突厥各部中一支不可忽视力量此人善权谋且反复无常贞观二十一局势极不利情况下率数十骑归朝得到太宗皇帝解衣推食恩宠不久被诏授昆丘道行总管左武卫将泥伏沙钵罗叶护并赋予招讨不庭特权随着乙毗射匮可汗溃败与逃他很快沦方隅君贺鲁则借击败弩失毕叛乱而后来居上获得承担了朝委任统治突厥重任遂取代乙毗射匮成得到朝承认并支持突厥最高首领二十三二月朝设瑶池督册拜左骁卫将瑶池督督同六月高宗将进爵左骁卫将将仍领瑶池督督
随着贺鲁征获成功势力日渐增强他志重新一统突厥各部成与分庭抗礼汗国而非朝治下将和督故一直伺机密招携散暗中积蓄力量贞观二十三当得知太宗驾崩即密袭取庭二朝廷因早有觉察并召子阿史那晊运赴京授右骁卫中郎将厚加礼遇后放归域返回后侄运力劝父挟众归攻取咄陆可汗旧地永徽二(651) 正月贺鲁徙牙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 遂统咄陆弩失毕十姓不久他册封子垤运莫贺咄叶护令他率处月处密姑苏歌逻禄畀失等五部反叛围攻庭并攻陷金岭城与蒲类县杀掠吏民数千人从此成割据一方严重危害国家统一祸首针对贺鲁反叛高宗决定平乱主要经过三次战才终戡平叛乱
①弓月道行
弓月道行即弓月道役顾名思义征讨主要目标贺鲁属部弓月城高宗做出讨伐决策后永徽二七月诏左武候将梁建方右骁卫将契必何力弓月道行总管右骁卫将高德逸右武候将薛孤等副征秦成岐雍兵三万人及回纥五万骑出征贺鲁庭刺史骆弘义奏章中强调此役主要了专诛贺鲁故提出请宽处月处蜜(密)等罪 集中兵力对付祸首贺鲁而不可先治枝叶高宗表示同意诏弘义佐建方等经略十二月处月部朱邪孤注勾结贺鲁杀死朝招慰使单道惠引兵附贼据牢山三正月梁建方破孤注牢山并派轻骑穷追五百里斩孤注上首九千级虏帅六十另一则攻讨处密目标弓月道总管契芯何力亦讨平擒渠帅处密时健俟斤等归但未能实现骆弘义战前诛灭贺鲁目标
②葱山道行
葱山道行即葱山道役由葱山即指葱领故此役跨越葱岭穷讨也是朝首次越葱岭远征永徽六(655) 五月朝廷颁布讨伐令开国宿将左屯卫将程知节葱山道行总管亲率左武卫将舍利叱右武卫将王文度伊督苏海政等讨突厥阿史那贺鲁次(即显庆元)正月誓师征八月程知节率深入突厥境内与贺鲁所部葛逻禄及处月战榆暮谷破斩首千余级副将周智度攻突骑处木昆等咽城拔斩首三万级虏获甚众生擒葛逻禄处月等部酋长十二月行总管程知节率挺进天山南鹰娑川遇突厥二万骑别部鼠尼施.等二万余骑继至此时总管苏海政举棋不定前总管苏定方果断率精骑五百逾岭驰捣贼营贼众溃斩首虏获马甚众贼弃铠仗弥野副总管王文度因嫉功力劝程知节采取持重战法收不许深入严重挫伤了锐气当进至怛笃城群胡开门归附程知节不能制所部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倒此次葱山道役也未能取得决定性战果
③伊丽道与流沙道行
伊丽道与流沙道行实葱山道行继续由苏定方葱山道役表现卓越显庆二正月高宗擢伊丽道行总管率燕然护任雅相副护萧嗣业左骁卫将瀚海督回纥婆闰等四将自北道讨贺鲁是十月苏定方率兵至金山北先击处木昆部破俟斤懒独禄等帅万余帐来降定方厚抚众征发他们共讨贺鲁了瓦解叛心右领郎将薛仁贵认五弩失毕泥孰部向来不伏贺鲁故提岀今后兵有破贺鲁诸部得泥孰妻子者宜归仍加赐赉由此获得突厥泥孰部支持并请从击贺鲁
同十一月苏定方率至曳晊河贺鲁率十姓兵马且十万来拒苏定方领回纥及汉兵万余人迎战贺鲁轻兵少四面围困多次发起攻击但岿然不动随后苏定方抓住战机乘势反击贼遂溃斩获数万人次日统兵继进五弩失毕部相次来降苏定方令副将萧嗣业回纥婆闰率兵趋邪罗斯川追贺鲁并和任雅相率领新附众继后此时天降雪平地二尺中恳请雪晴再战苏定方力排众议认趁此风雪交加际可出不意否则缓纵则渐远难追是率兵昼夜兼程急趋贺鲁牙庭双河与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两部会师距贺鲁居所二里地布阵长驱径至金牙山所发动攻击尽破牙帐生擒数万人并获鼓纛器械但贺鲁等人渡伊丽水逃脱是复令萧嗣业赴千泉阿史那弥射至伊丽处月处密诸部先后投降苏定方追贺鲁至碎叶川尽夺众显庆三二月贺鲁父子兵败后将奔鼠耨设至石国苏咄城因人困马乏被城主伊涅达干诱酒食擒获并拘送石国当时归弥射子阿史那元爽与将萧嗣业正率兵赶到取朝乃尽收所据地域悉平
需要说明是此役征贺鲁伊丽(今伊犁)道流沙道两道几乎是同时并举如果说前者是北道行而后者则南路出师显庆二高宗擢苏定方伊丽道行总管率任雅相萧嗣业婆闰等穷讨贺鲁同时还诏右屯卫将阿史那弥射左屯卫将阿史那步真流沙道安抚使分出金山道而《册元龟》则载伊丽道总管苏定方领回纥等兵与阿史那弥射步真等分出金城两道经略
比勘上述两则史料不难发现《册元龟》记载非常混乱事实上域各地并无金城存但有金山实故金城当金山讹金山即今阿尔泰山位天山北金山与天山间广阔草原地带;而就是原高昌国所即今鲁番地处天山南沙漠广布若单纯地理空间加考察苏定方从出发地点无疑南而阿史那弥射等从金山开拔方位则北方这样显然不符合基本常识合理解释是两路出发后行方向必然一度相向而行南路向北挺进就成北路而北路折向南行则转南路由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南路基本上沿天山南麓流沙地带前行故名流沙道行;而苏定方主力进攻目标伊丽水故名伊丽道行
流沙道行并非主力主要职责配合北路伊丽道行动高宗给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诏书中也明确指出:苏定方等统率骑勇北路讨逐;卿等宣畅朝风南道抚育由他们皆突厥酋长太宗世率众来降高宗令自南道招集旧众表明他们职责招抚突厥诸部难怪有学者概括说易言这是一支招降事实上流沙道行确也起到招降旧部作用突厥部族也多认可两人旧主如曳垤河(即叶叶河)战后五咄陆闻贺鲁败趋南道降步真从实际情况看流沙道行又不仅限招降纳叛实也参与伊丽道作战如双河会师后贺鲁先步失达干据栅战弥射攻溃定方追贺鲁至碎叶水尽夺众此后两合势布阵长驱径至金牙山所定方与弥射纵兵击尽破牙帐生擒数万人并获鼓纛器械等迫使贺鲁亡命石国最后被生擒因此流沙道行此次戡乱捷中也功不可没
④戡平龟兹乱
朝平定贺鲁乱期间还再次平定了龟兹乱因贞观后期龟兹国依附突厥与敌朝发起龟兹役俘王诃黎布失毕及那利羯猎颠等献社庙寻诃黎(利)布失毕左武翊卫中郎将那利已下授官各有差永微元将放还后来龟兹王布失毕妻阿史那氏与国相那利私通导致君相不和相互猜忌他们各遣使来告难高宗诏赴京后拘捕那利令左领郎将雷文成护送龟兹王回国主政但兵行至龟兹泥师城龟兹将羯猎颠发众拒 并通使降贺鲁布失毕进退失据是廷诏左屯卫将杨胄发兵讨(羯猎颠)不久布失毕病死杨胄与羯猎颠决战破擒羯猎颠及党尽杀随着显庆四最后一支突颐小可汗珍珠叶护被杀域反势力先后灰飞烟灭王朝远征辉煌胜利导致突厥全境归而帝国力推广羁縻制度又极地促进了朝主导下域统治秩序确立它标志着帝国开始跨人了一个历史新纪元
(2)推广羁縻
朝域推行具有民族自治性质羁縻制度这项制度早贞观际就已经北疆实行了如前文所述朝从贞观九始设疏勒督后还先后设置了焉耆龟兹毗沙瑶池督及羁縻——新黎等不过从空间而言这些羁縻多分布域东部与天山南地区它们仅设有限地域既没有超出汉代域护管辖范畴也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地理空间超越即跨越天然障碍——葱岭用同时太宗驾崩后因发生阿史那贺鲁乱与龟兹乱使得高宗时期域羁縻存很不稳定设而再废情况并不罕闻
自显庆二十一月破贺鲁众域悉平了强化对突厥控制原瑶池督基础上将分地置潆池昆陵二护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分任昆陵濛池护同月十七日廷又进一步分种落列置县处木昆部匐廷督突骑施索葛莫贺部媪鹿督突骑施阿利施部絜山督胡禄屋阙部盐泊督摄舍提暾部双河督鼠尼施处半部鹰娑督所役属诸胡国皆置尽波斯并隶安护移显庆三五月将安护重新由高昌迁回龟兹旧安复督麴智湛统高昌故地从四正月开始了征发需要朝域诸绿洲城邦设羁縻并各给印契征发符信显庆二至三间朝新设了匐廷嗢鹿絜山盐泊双河鹰娑六个督及因安护迁而恢复了督设置
事实上朝诸史关高宗时期域羁縻多有记载中尤《会要》卷七十三《安护》《新书》卷四十三《地理七下·羁縻》《旧书》卷四十《地理三》河道《资治通鉴》卷二百龙朔元六月条等记载最详尽不过诸史记载域督羁縻名称数量往往颇有分歧下文拟《会要》记载主并参酌《新书》《旧书》与《资治通鉴》
相关记述予增补对代域设置羁縻情况略作考述
龙朔元六月十七日朝开始葱岭火罗道所火罗罽宾帆延嚈哒护蜜等国设置了羁縻令使臣王名远进献《域图记》请求阗波斯东十六国王督属部县凡八十县一百一十一百二十六
月氏督火罗国叶护居遏换城置领二十五:
蓝氏夏汉楼弗敌沙律妫水盘越忸密伽倍粟特钵罗双泉祀惟迟散富楼丁零薄知桃槐檀伏卢身毒戎蔑颉叠仗苑汤
汗督噘哒部落活路城置领十五:
黑奄蔡依耐犁榆令安屋罽陵碣石波知乌丹诺色迷密盻顿宿利贺痈
条枝督诃达罗支国伏宝瑟颠城置领九:
细柳虞泉黎蕲崦嵫臣雀遗海镇乾陀
天马督解苏国数瞒城置领二:落毶束离
高附督骨咄施国沃沙城置领二:五翎(翎)休蜜
修鲜督罽宾国遏纥城置领十:
毗舍阴米波路龙池鸟戈罗(罗)坛特乌利漠悬度
写凤督帆延国罗烂城置领四:嶰谷冷(泠)沦悉万钳敦
悦般督石汗那国艳城置领双靡
奇沙督护时犍国遏蜜城置领二:沛隶秦
姑墨督怛没(汲)国怛没城置领栗弋
旅獒督乌拉喝国摩竭(喝)城置
昆槚督多勒建国低保毶城置
乌飞督护密多国模达城置领钵和
拔督俱密国居褚瑟城置
王庭督久越得建国步师城置
波斯督波斯疾凌城置山
上述督均隶属安护因诸史所载火罗道督存诸多分歧如汗条枝天马高附修鲜写凤悦般姑墨昆槚乌飞拔等督或各史所载名称略有分歧或所辖诸羁縻数额各异因此需要对此详加考证
关汗督考诸史籍《新书·地理七下》羁縻条称汗督黑作附黑;而《旧书·地理三》则作太汗督由太字形相近;又《资治通鉴》胡注《会要·安护》均汗督故应汗督是
条枝督《旧书·地理三》称领八检《资治通鉴》胡注《新书·地理七下》与《会要·安护》均载领九可知《旧书·地理三》漏载一
天马督《旧书·地理三》作马督称分部置三检《新书·地理七下》《资治通鉴》胡注与《会要·安护》均作天马督故《旧书》系传抄错讹三系二误写
高附督《旧书·地理三》称分部置三而《新书·地理七下》《资治通鉴》胡注与《会要·安护》均称领二故《旧书》误载《会要》还记载高附督有五翎而《新书·地理七下》则作五翎由翎翖字形相近加上缺乏他史料佐证孰是孰非难判断暂前者是
修鲜督《旧书·地理三》称分部置十一他如《新书·地理七下》《资治通鉴》胡注《会要·安护》均载领十故《旧书》十一一系衍文《会要·安护》有罗而《新书·地理七下》则有罗罗鉴修鲜督属均两字由缺乏他明确史料或许罗系罗罗遗漏一罗所致
写凤督《会要》载有五《新书·域下》亦曰:显庆三罗烂城写凤督……管内五诸事;
而《新书·地理七下》《旧书·地理三》等虽皆言四由《会要》记载详尽而明确且得到《新书·域下》佐证故《会要》记载是
悦般督除了《资治通鉴》胡注领二他诸史如《新书·地理七下》《旧书·地理三》与《会要·安护》均载领双靡而不言他故《资治通鉴》胡注误一二系衍文
姑墨督《旧书·地理三》称和默督《新书·地理七下》《资治通鉴》亦作姑墨督 由姑墨与姑默属同音异译故仍《会要安护》记载是
昆槚督而《新书地理七下》《资治通鉴》胡注则昆墟督可知《新书.地理七下》《资治通鉴》记载是
乌飞督《新书.地理七下》《资治通鉴》均鸟飞督而《新书域下》也明确记载: 显庆时(护蜜)地鸟飞王沙钵罗颉利发刺史故乌飞系鸟飞传抄误
拔督《新书·地理七下》《资治通鉴》均至拔督故《会要·安护》记载有误遗漏了一个至字
当然高宗时期朝域设置羁縻远不止上述督与羁縻事实上还包括天山北葛逻禄诸部仆骨部设置阴山漠玄池金附金微督对此《新书·回鹘下》有较详细记载文略曰:
仆骨亦曰仆固始臣突厥后附薛延陀延陀灭酋长娑匐俟利发歌滥拔延始内属地金微拜歌滥拔延右武卫将督
突厥别部葛逻禄北庭北金山有三族: 一谋落或谋刺;二炽俟或婆匐;三踏实力永徽际三族内属显庆二谋落部阴山督炽俟部漠督踏实力部玄池督即用酋长督后分炽俟部置金附
《新书·地理七下》也记载了上述阴山漠玄池金附金满五个明确属高宗时期督此外还对轮台咽面盐禄哥系孤舒盐东盐叱勒迦瑟凭洛沙陀答烂:督也有记述不过它们存代地望均失载若比勘《旧书·地理三》除去记载相同而略去不论我们依然可发现个别失载如盐治督这些新戎胡部落寄北庭界内无县户口随地治畜牧显然它们尚未发展到定居农耕阶段属典型游牧民族学者陈国灿先生从乾陵石雕臣像衔名中发现传统文献阙载突厥羁縻如千泉巨兰颉利督及碎叶
《新书·域下》还记载了昭武九姓胡所居河中地由食帝国勃起阿拉伯半岛积极向东进行河外扩展7世纪中叶逐灭古国波斯后将疆域拓展到乌浒水(即今阿姆河)流域随着突厥衰亡由无力保护属国康东安石米何史宁远等国感到巨威胁这时朝跨越葱岭继续进是河中昭武九姓国便主动附请求把国土纳入版图由此导致永徽显庆际朝这些地方设置了一些羁縻
如康国永徽时地康居督即授王拂呼缦督
东安国治喝汗城显庆时朝廷阿滥安息即王昭武杀刺史;籰斤木鹿王昭武闭息刺史
石国或曰柘支柘折等显庆三瞰羯城宛督授王瞰土屯摄舍提屈昭穆督
米国或曰弥末显庆三地南谧授君昭武开拙刺史
何国或曰贵霜匿永徽末地贵霜授君昭武婆达地刺史
史国或曰怯沙显庆时地怯沙授君昭武失阿喝刺史
宁远本拔汗那显庆三渴塞城休循督授阿了参刺史
可知高宗时期昭武九姓所河中地区中央还先后设置了康居宛两个督及安息木鹿南谧贵霜伕沙五个羁縻
综上所述体而言高宗时期朝通过戡平突厥及属部乱先后天山南北及葱岭辽阔地域设置了匐廷嗢鹿絜山盐泊双河鹰娑月氐汘条枝天马高附修鲜写凤悦般奇沙姑墨昆墟旅獒鸟飞至拔王庭波斯阴山漠玄池金附金满轮台咽面盐禄哥系孤舒盐东盐叱勒迦瑟凭洛沙陀答烂盐治千泉巨兰颉利碎叶康居宛督合计四十六个
如果就朝域设置羁縻空间而论它实际上包括天山南塔里木盆地羁縻天山北包括金山内羁縻昭武九姓所河中地区羁縻及火罗旧地乌浒河流域羁縻等
不可否认由代典籍通常记述督督与羁縻时往往不自觉地将它们混一起叙述或者仅记督名而失载具.体羁縻导致很难弄清具体羁縻数目与情况传统典籍基础深人细致地探讨增补并利用新文献前提下也可发掘出一些史籍.上湮没不闻或者阙载羁縻然而完全弄清这些情况目前并不实际
尽管如此我们可通过对这一时期域羁縻考察使后世不难了解帝国取代突厥汗国初步完成了域政治统治格局形成了伊庭三核心安护保障羁縻依托多层次统治结构直到食侵人域朝事政治状况虽屡屡发生变动但是这种统治结构基本维持稳定直到中后帝国势力完全退出域止
2.高宗四镇战
作强奴隶制政权7世纪前期开始崛起青藏高原它早囊日论赞时期就积极向北方突厥地渗透匈牙利藏学家乌瑞(G.Uray)认这里突厥境很可能并不意味着真正突厥领地而只是不人知遥远北方而已王小甫先生更是直接指出人所谓突厥地指就是域尤是突厥五俟斤活动区域囊日论赞子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他自弱冠起就骁武绝人有雄霸域志党项白兰诸部及谷浑域诸国咸畏惧
需要指出是勃兴初贞观八第一次遣使人贡弃宗弄赞就与朝开始最初正式接触十二由赞普弃宗弄赞误信使者传言谷浑阻挠和亲怒而发兵攻打谷浑并一度松与朝兵戎相见不久双方和解贞观十四再次遣使请求和亲并向谢罪获得太宗恩准遂使得弃宗弄赞如愿偿地迎娶朝文成公主成就一代盛事尽管和亲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双方结构性矛盾但是维持了十几相安无事甚至贞观二十一(647)还随昆丘道行总管阿史那社尔参加与铁勒十三突厥谷浑等联兵进讨龟兹役并吹响了进域号角
随着太宗弃宗弄赞相继谢世原先一时隐藏矛盾幼主临朝相噶尔·东赞域宋(即禄东赞)专国后尤青海谷浑域龟兹等潜冲突点逐渐显露禄东赞此人沉勇有谋理政用兵颇有方略长期坐镇青海率征讨谷浑取得很战果由显庆三(658)再次向请婚遭拒恼羞下遂挥戈侵入域
由地形关系出兵域如果直接向北出兵不仅需要穿越青藏高原羌塘千里无人区而且必须跨越高耸昆仑山行十分困难他先后征服象雄(即羊同今阿里地区)勃律(今克什米尔地区)与护蜜(今阿富汗瓦罕走廊地带)后或穿越喀喇昆仑山口经阗朱俱波疏勒一线沿五俟斤道直插天山南绿洲王国或者护蜜东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渴盘陀(或喝盘陀羯盘陀)逆鸟浒河上游播蜜川可北上岀现南疆疏勒地区这可从11世纪波斯作家加尔迪奇( Gardizi)名作《记述装饰》中可得到间接地证实书中叙述突厥诸族一个章节中有段文字专门涉及从域前往两条道路文约略如下:
说到去道路那是从和阗Al.shan(?)而且是顺着和阗丛山走山中有人居住……向前是一座桥从山这边搭向另一边据说桥是和阗人古时修山从这座桥一直延伸到汗城……
如果从疏勒去那就要往右走这两座山间东走过山即至占地40法尔萨斯(法尔萨斯系长度单位1法尔萨斯=6.24千米)Adh.r山区这片地区半是丛山半是平原(?)和墓地(?)疏勒附近有无数村庄和无数乡邑从前这个地方属汗……河水流向远方过河必须乘船过了河就到了人国家
由上述两路侵入域必然对朝域统治秩序产生一定冲击而突厥部族内乱则介入域提供难得机会与合理借口此后朝被迫弃守四镇埋下了祸根
(1)关高宗弃守四镇
安四镇作朝控制天山南突厥地区汉屯驻镇抚重镇叙述高宗弃守四镇时首先有必要考察安四镇成立时间及具体所指
①安四镇设置与名单
关安四镇无论是诸史记载抑或学界研究向来颇有分歧《旧书·龟兹传》曰:
先是太宗既破龟兹移置安护国城郭孝恪护兼统阗疏勒碎叶谓四镇
这里史料虽未记载四镇设置具体时间但明确指出发生太宗破龟兹时即贞观二十二故此四镇设置始这里安四镇即指龟兹阗疏勒碎叶四.镇有学者认孤证难凭《旧书龟兹传》关四镇记载完全不足信实并非如此《旧书·王孝杰传》记载称:
长寿元(692)王孝杰武威总管与左武卫将阿史那忠节率众讨乃克复龟兹阗疏勒碎叶四镇而还则天悦谓侍臣日:昔贞观中具绫得此城后陲不守并陷今既尽复旧边境自然无事
长寿元朝将王孝杰收复安四镇王孝杰本传借女皇武则天口说得非常明白太宗贞观际就已经设立了安四镇名单与此前《旧书·龟兹传》记载完全吻合需要说明是因《旧书》中代前期史料多直接来源当时国史实录史料价值毋庸置疑而长寿元与贞观二十二仅相距四十四当世人论当代事又进一步地增加了它可信度因此笔者完全赞同吴玉贵先生见解《旧书·龟兹传》关安四镇记载不仅是可信而且也绝非孤证难凭
②高宗弃守四镇本末
显庆三(658) 朝戡平阿史那贺鲁乱突叛贵族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安抚使统率流沙道一路招降纳叛颇建功勋廷册立前者兴昔亡可汗昆陵护分押贺鲁下五咄陆部落;后者则授予继往绝可汗濠池护仍分 押五弩失毕部落四九月贺鲁旧将阿悉结阙俟斤曼率疏勒朱俱波渴盘陀三国反并攻破阗十一月将苏定方选精兵万人骑三千匹通过谷浑道进并急趋阗诘旦至城下曼惊战城外曼败退保城及暮诸继至遂围曼惧而出降次正月苏定方献俘东有学者从代诸史记载曲折透露信息推断出这可能与有关
龙朔二(662)又策划龟兹疏勒与突厥弓月部发动反叛乱廷令苏海政?海道总管率汉与突厥濛池护阿史那步真昆陵护阿史那弥射两部讨龟兹步真与弥射早有宿怨近因争部落不和步真借机密告弥射欲谋反有勇无谋苏海政不明就里滥行诛戮诱斩阿史那弥射导致弥射属部鼠尼施拔塞干两部逃走后虽苏海政讨平然而返途中行进至疏勒南弓月复引众来欲与兵战;海政师老不敢战资赂约和而还如果说贞观二十一昆丘道行属被动介入域;显庆四可能主动参加了曼乱那么龙朔二无疑是勾结弓月部反域明证此后域开始发生正面冲突中尤对安四镇争夺最激烈
需要指出是颶海道行失败对王朝域统治产生了很消极后果不仅导致此役平叛无功而返并被迫承认龟兹疏勒弓月等附既成事实更严重是因阿史那弥射无端被杀造成突厥诸部各有离心随着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先后死去十姓无主朝对突厥各部控制更加薄弱势力进一步渗透提供了条件阿史那弥射旧将阿史那支与李遮匐聚众反叛甚至一度攻陷庭自立左厢可汗并附龙朔二十月突厥诸部寇庭刺史来济率兵迎战因不能御遂赴敌死当时铁勒诸部叛金山三正月左武卫将郑仁泰讨平十二月安护高贤行总管统兵击弓月救阗是相东赞域宋还青海发起了对谷浑规模事行动迫使谷浑可汗诺曷钵率众逃往凉当时无力分兵进入域故主要和突厥弓月部作战阗也成双方主战场龟兹疏勒虽仍由朝控制但安护高贤率讨伐弓月行失败了
随着疏勒转向反并与弓月部相勾结引进入域使得叛乱向阗境内蔓延战争规模有进一步扩势或许由安护高贤阵亡廷麟德元(664)令裴行俭继任安护力图挽回颓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朝此十至十一月间连续发布两道敕文急令驰援龟兹敦煌文书2754号《安判集》第57行~58行称:安护邻接寇场兵马久屯交绥未决非是谋不及良由兵力尚微裴行俭因兵力不足未能采取有效行动直到次三月朝廷敕督崔知辩左武卫将曹继叔将兵救与突厥右弩失毕部配合取道岭外抄袭后路迫使他回师救援阗围遂解域局势才日渐趋稳定同青海河湟进行武力对峙同时双方也开始了外交接触不断向遣使要求和亲并提出赤水地牧野要求实质是强迫朝承认他对谷浑全境占领朝拒绝了提议由此导致谈判破裂向青海谷浑羁縻发起新攻势
乾封总章间(666~670)朝因发起东征高丽役使得帝国部原本就兵力不敷状况更加严重域扩张提供了很好机会乾封二(667)二月破谷浑生羌十二三月廷被迫悉罢传统史籍不载总章元(即乾封三)廷回击入寇青海道行是役阿史那忠拜行总管他长策远振群凶□迹武贤不捷充国徒淹海诸途经万里阿史那忠率出征青海并未取得辉煌捷只是稍稍使局势缓和一些而已乾封三正月诏瀚海护刘审礼域道安抚使率漠北精骑驰援域应对这里岌岌可危局势后
朝还令阿史那忠率突厥奔赴域虽传统史籍失传幸赖《阿史那忠墓志》有载:而有弓月扇动侵逼延寿莫制会宗告窘公域安抚使兼行总管经刘安志先生考证此役当总章二即是墓主弓月扇动侵逼际率出讨迎击弓月对域挑战缓和了天山北局势
当时朝因量调兵北疆使得天山南兵力空虚咸亨元(670)趁势攻城略地对此诸史多有记载如《旧书·高宗下》曰:
总章三(即咸亨元)夏四月寇陷白等一十八又与阗合众袭龟兹拨换城陷罢安四镇辛亥右威卫将薛仁贵逻娑道行总管右卫员外将阿史那道真左卫将郭待封副领兵五万击
又《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咸亨元四月条载:
(咸亨元)夏四月陷域十八又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罢龟兹阗焉耆疏勒四镇辛亥右卫将薛仁贵逻娑道行总管左卫员外将阿史那道真左卫将郭待封副讨且援送谷浑还故地
《册元龟》卷九百八十六《外臣部·征讨五》亦载:
咸亨元四月陷白等一十八诏右威卫将薛仁贵逻婆道行总管右卫员外将阿史那道真左卫将郭待封副讨将援谷浑还故地
考诸上文我们不难发现:咸亨元四月先后攻陷白等十八后接着联兵阗袭占龟兹部重镇拨换城使得难招架被迫放弃安四镇似乎朝已经将四镇全部丢弃如果仔细推敲史料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有必要考察当时四镇所属诸是否全部丢弃问题而弄清四镇辖数就显得非常关键鉴《旧书·地理三》《新书·地理七下》对四镇辖情况均有记载了行文方便现将两则史料一并叙述如下:四镇最高管三十四中龟兹督领九疏勒督领十五毗沙(阗)督初置五高宗上元时又析十而焉耆督 无由上可知咸亨元四月攻陷白等十八后阗由附管内诸已非有疏勒地处安最部占据四镇必须扫荡障碍如果它所属十五不是全部陷落至少部沦陷应无问题扣除阗所领五数后他诸镇应合计领二十四中十八已经脱离朝控制因此我们完全可肯定当时四:镇中至少仍有六并未沦陷
次有必要考察龟兹焉耆是否沦陷问题如前文史料记载咸亨元四月陷白等一十八白作安四镇属一关地望何行政所属无论传统史籍抑或出土文献均未见相关记载我们只能根据现有材料进行合理推测由龟兹国王姓白故日本学者森安孝夫认白这个名称也许是和龟兹王姓白氏有关王小甫先生从语音演变角度分析认白或今库车北拜城而未必是安护所龟兹王城131而刘安志先生则从攻占安镇次第认白更有可能是拨换城南十八一
上述三家说似乎各有所本不过个人认自古来县等地名设常常与它们所山河形胜不无关系如天山中有一山岭名日阿羯田山亦称白山(今哈尔可他乌山)而龟兹督恰恰理白山南自白山南流入赤河(今塔里木河)有一河名日白马河龟兹王姓白氏或许就源白山白(马河)水而非相反又贞观二十二朝戡乱龟兹将苏海政薛万备等率精骑追龟兹王布失毕保拨换城(今阿克苏)后胡注日:自安出柘厥关渡白马河四百余里至拨换城另《新书·地理七下》羁縻条也涉及上文提到柘厥关与白马河文略日:
安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
根据上述诸史不难推断此白应地处白山南白马河流域体位置安护治所龟兹王城柘厥关俱毗罗城东;而目前库车北拜城恰恰满足上述条件这一推断也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王小甫先生见解并否定了刘安志先生无据事实上白地处拨换城东北笔者判断恰好与刘先生推测方位完全相反
再次关高宗弃守四镇此前学界对该问题研究往往忽视了《新书·上》载人残羁縻十八率阗取龟兹拨换城是安四镇并废
这则材料记载相较上述材料显得与众不同这里所载仅仅是人残安十八而非寇陷间隐藏信息或许表明只是一度占领安十八随着攻取龟兹拨换城而直接导致四镇并废?对此我们需要详加考证
根据鲁番阿斯塔纳29号墓所出《咸亨三(672) 新妇阿公录生功德疏》记载 新妇她患病阿公所做功德始咸享二二月二十三日这里还记载新妇阿兄安做了两件功德事:一请佛生禅师读-一千遍金刚般若经诵杂经六并设斋供养;二安悲田寺佛堂南壁画维摩文殊等菩萨变一铺而付出八十匹练无疑新妇与阿公均系人
显庆三平贺鲁乱后安护即迁至龟兹这时安即指龟兹王城它仍然朝掌控下这就与前文所载咸亨元安四镇并废记载存着很分歧
鉴安护初设后来迁龟兹如果发生四镇并废结局造成治无所它就很有可能回迁情况是否果真如此?这无疑还需他史料佐证请看鲁番阿斯塔纳201号墓所出土《咸亨三督下团符》记载:
(前缺)
1家资车牛马等并武贞父同送向者今
2状下团宜准状符到奉行
3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司马瑒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5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史索达
6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咸亨三五月廿二日下
长孺先生指出本份文书盖有朱印三处印文残损细审首字‘’字次行‘印’三字依稀可辨该文书系督下达给某团符文责成把某家车马牛与武贞父一起送往督从中不难得出咸亨三督依然存结论那么这是否表明安护没有迁回呢?王小甫先生认每当安护迫形势迁回时督建制便改由护兼领
又《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高昌县上安护牒稿录上讯问曹禄山诉李绍谨两造辩辞事》王小甫先生认李绍谨借绢一事发生咸亨二接着该文书第(三)件4~7行知李绍谨弓月城借绢是去取且取绢讫还领(曹禄山)兄却安文书第(四)件2~3行与第(六)件知李绍谨取绢后从弓月城行百里许即遇二月内发安使者四人这些人已经遭到突厥劫夺表明安仍版图文书第(二)件9~10行称(曹禄山)身及外生儿逐李三(即李绍谨)后去却到了即安咸亨元至二它隶属随着曹禄山与李绍谨离开情况不明王先生认这一时间朝安护是撤回了黄惠贤
先生认则不然因按照常例护与督并不并置高昌(即)刘先生基本赞同黄先生见解他认从目前所知鲁番出土代官文书反映情况看无论是安护还是督曾行使过最高管辖权两者同时存可能性不也未见过这方面文书例证
学界关上述问题存争议如刘安志坚持认安即指龟兹王城咸亨元至二督一直存因督与安护不可能同时存一地故安护不可能迁至安;而王小甫则认曹禄山回到表明安护也撤回了不过两者各执一词他们关键分歧对安一词理解上差异由疏勒阗焉耆龟兹四个督咸亨元后确已陷落但并不表明安四镇管辖诸全部沦陷至少咸亨元四月前安四镇中至少仍有六尚存既然龟兹镇地点不龟兹国而龟兹境内拨换城那么作安护治同样可迁至尚未陷落他诸后来主力了应对薛仁贵逻娑道行远征而被量抽调驰援青海缓和了对安进攻使龟兹焉耆等镇得苟存因此朝弃守只是安护下疏勒阗龟兹焉耆督而已朝虽丟失羁縻部然而四镇辖内并未全部放弃不过天山南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邦多所控制则无疑是客观现实
(2) 弃守四镇后城政局
咸亨元(670) 四月鉴安四镇形势岌岌可危由路途遥远朝驰援域困难了减轻对四镇攻势廷做出远征青海策应域决策下令东征高丽名将薛仁贵任逻娑道行总管左卫员外将阿史那道真左卫将郭待封副统兵五万远征并护送鄯谷浑可汗归国理政实质是河源战继续当一路长途奔袭行至非川时决定轻骑开赴乌海趁机掩未整战而胜薛仁贵令副将郭待封凭险置栅置垒固守自己则率先行并初战告捷然而郭待封拒不服从薛仁贵将令 领辎重继进郭待封与薛仁贵会师未果悉众来战 前迎击待封使得 粮及辎重并贼所掠薛仁贵退屯非川又增兵来战败死伤略尽此役朝遭受立国来对外战争中最严重挫败使得围魏救赵战术解除四镇危局计划破产;相反遂灭谷浑而尽有地
朝咸亨元(670) 发起逻娑道行远征盘踞青海同时还积极利用降附两部突厥矛盾积极进行分化瓦解并招抚与关系较疏远阿史那支授予他左骁卫将兼匐延督安辑稳定天山北五咄六(陆)及咽面众
鉴线溃败精锐丧失殆尽一时无力向发起新战事是被迫与他进行外交谈判咸亨三四月遣臣仲琮人贡廷也遣水使者黄仁素使实现暂时休战此时适逢赞普芒松芒赞患染天花症而倦理政时噶尔家族趁机排挤政敌将位居亚相位韦.松囊九章踢出权力核心接着咸亨四冬董虎苑集会议盟征调后备事征集青壮丁户积极进行战争部署
针对域兵力不足状况朝应对挑战咸亨四(673)命鸿胪卿单护长史萧嗣业率东突歌精骑远征域很快扭转了域南道不利局面原本自龙朔来弓月部趁域群龙无首混乱局势经常伙同突厥进行反叛乱他咸亨际就曾南结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高宗令萧嗣业发兵讨弓月闻东突厥精骑将至主动来降并与疏勒皆入朝上赦罪遣归国咸亨元来反附阗上元元(674) 十二月王伏阁雄也身率子弟酋领七十人来朝次由击有功高宗阗毗沙督析十授伏闺雄督上元中置疏勒督领十五上元际域遭受巨挫折局势向着有利朝方向发展龟兹王白素稽一中两次遣使赴正月甫献银颇罗;十二月又献名马不久复置龟兹督城局势好转四镇督恢复实际上与萧嗣业统率突厥精锐骑兵入境使得兵力得到增强有密切关系
随着域局势巨变再次提出求和议一面遣臣论浑弥来朝并请求与谷浑修好高宗拒绝仪凤元(676)三月攻鄯廓河芳四杀略吏及马牛万计次进――步夺取谷浑土地与牧场使得烽燧频举烟尘不息朝决定穷奇巢穴克清荒服高宗诏周王显相王轮分别洮凉道行元帅率诸讨伐是转向陇进攻叠扶击败守将威胁关中部尚书左仆射刘仁轨率兵出镇虽久而无功但也给造成很压力二摆脱困境减轻河陇压力便勾结突厥阿史那支叛乱并进犯安
仪凤三(678)正月廷任命中书令李敬玄洮河道行总管河镇抚使鄯督高宗下诏招募猛士同时征发剑南山南将士入援九月李敬玄等率十八万进与将论钦陵决战青海交战中主帅怯懦惧战将贪功冒进致将刘审礼兵败被俘主力狼狈还走危急时刻幸赖黑齿常夜袭敌营虏众溃乱将跋地设引兵遁去这是朝继非川役后更一次惨败使得收复河源计划破产
需要指出是朝与青海战虽然失败但是域偏师征却取得重战果仪凤二随着冲突再起反复无常突厥酋长阿史那支趁机自号十姓可汗并侵逼安连和番廷议准备讨裴行俭认叛换干戈未息敬玄审礼失律丧元安可更方生事?也就是说犯边兵败青海局势发生逆转际朝无力域发起规模反击故提出计取两计划调露元(679)六月上疏认鉴丧师猖獗虽不宜正面征讨但可趁波斯王亡故借护送子卑路斯归国名义路出二若权制事可不
劳而功廷遂裴行俭安抚使检校安护率众而并扬言天热未可涉远迷惑叛附突厥可汗使不设备裴行俭假畋游暗中倍道兼行奇袭支牙帐猝不及防被迫率部来谒遂擒接着拣选精骑昼夜兼程掩遮匐匐闻支就擒遽诣行俭降裴行俭兵不血刃擒获突厥祸首阿史那支与李遮匐并顺势收复安碎叶龟兹阗疏勒四镇令副将王方翼摄安护留镇碎叶至此翦灭突厥附政权两厢十姓重归朝收复域后权臣噶尔家族威信严重受损导致国内反对派势力重新抬头了消弭争端是十月文成公主名义遣使告丧并请和亲高宗拒绝但鉴漠南发生突厥叛乱朝无力向是遣郎将宋令文往会赞普葬表明双方有停战和谈需要噶尔家族清除政敌消弭隐患赢得时间然而随着内部稳定谈判破裂战事再起永隆元(即调露二)将赞婆与原谷浑国相素和贵率三万众进寇河源屯兵良非川与河镇抚使李敬玄统众战湟川官败绩副使左武卫将黑齿常率精骑夜袭贼营杀获二千余级赞婆等遂退廷乃擢常河源经略使镇守冲要稳定了河源局势
永淳元(682)二月域局势突变突厥阿史那车薄帅十姓反同四月朝廷礼部尚书裴行俭金牙道行总管率三总管分道进讨然而他事已高未及行师而薨当时阿史那车薄围攻弓月城安护王方翼率相救破虏众伊丽水不久三姓咽面与车薄合兵拒方翼方翼与战热海分遣裨将袭车薄咽面破擒酋长三百人突厥遂平
3.食入侵与朝疆收缩
食系朝对阿拉伯帝国称谓波斯人称Tazi或Tajiks音译食它本是居波斯萨珊王朝世代游牧各不统属诸部族统称到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他真主信仰旗帜下团结各部并纠合亡命渡恒曷水劫夺商旅众渐盛遂割据波斯境逐渐形成一个政教合一国家尤击败东部波斯方拂菻后开始强国姿态勃兴阿拉伯半岛几乎与此同时帝国也崛起亚洲陆东部高宗永徽二(651)八月食开始与朝通使它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历三主矣也就是说此时两国正式通使交往前食早已建国与朝几乎同时
需要说明是食与朝交往是逐灭昔日宗主国萨珊王朝波斯并征服居住火罗斯坦将势力推进至乌浒水(阿姆河)流域后开始由食向东方扩张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血腥征服与残酷掠夺使得河中地区诸国惶恐不安他们争相向已准备将势力拓展至葱岭外帝国寻求保护并主动向朝纳土归
顺成帝国管辖下羁縻这样一来使得原本相距遥远两强国很快成隔(乌浒)水相望领土相接邻国
随着食崛起开始了东征历程这很程度上就是针对这个居达遏水东与火罗康(居)接北邻突厥可萨部南皆濒海古老王国—波斯自隋末来他频繁遭到突厥叶护可汗征讨国家一再处危机中甚至波斯王库萨和突厥所杀后一直受到突厥控制贞观二十一开始向进贡由国王伊嗣侯懦弱首领所逐遂奔火罗未至亦食兵所杀子名卑路斯又投火罗叶护获免对此《新书·波斯传》也有相似记载文曰:
伊嗣俟(侯)不君酋所逐奔火罗半道食击杀子卑路斯入火罗免遣使者告难高宗远不可师谢遣会食解而去火罗兵纳
关食入侵并诛杀波斯王一事《资治通鉴》有明确记载:
永徽五(654)四月食发兵击波斯杀波斯王伊嗣侯伊嗣侯子卑路斯奔火罗食兵去火罗发兵立卑路斯波斯王而还由此可知伊嗣俟(侯)作萨珊波斯末代国王因性格懦弱不堪君永徽五所部酋所逐也就是说萨珊王朝内讧食介入提供了合适机会伊嗣侯逃难途中遇害子卑路斯逃入火罗因得庇护而得幸免后来卑路斯遣使赴告难高宗路途遥远兴师不便而婉拒食解围而去后卑路斯被火罗立波斯王
上只是中国传统史料记载实际上塔巴里《代记》也有涉及文中收录中国皇帝给伊嗣侯信件内容:出义务我不妨派一支队到你那儿去这支队头末禄(即木鹿)尾中国……他们(食)总会把你们赶走所你们还是和平共处吧他们没对你动怒时你也别对他们动怒该信件反映出中国皇帝态度与前文《新书·波斯传》高宗认远不可师谢遣基本吻合表明起初朝并未准备与东进食葱岭进行直接交锋
食初期向东征服是圣战名义进行毫无规划领土扩张征纳量人头税或者收取巨额赎金等劫掠东方财富惯用方式永徽五五月食不仅引兵击波斯而且进一步向东攻打米国皆破这次远征由奥斯曼哈里发派将阿米尔完成获得巨额赎金后与波斯呼罗珊地方当局缔结和平协议仅留下少量兵马就撤兵返是冬呼罗珊等地爆发了反食暴动但很快被平定不久食国内又爆发了阿里与穆阿威叶争夺哈里发战争造成他东方势力更加虚弱朝岭外拓疆提供了机会龙朔元(661)波斯王卑路斯称频被食侵扰请兵救援是高宗遣使域分置县因列地疾陵城波斯督正式成朝统辖下羁縻一
需要指出是波斯遣使赴求援前朝已经葱岭设置了羁縻如永徽三(652)火罗叶护那史乌泾波奉表告立高宗遣置县使王名远到国所理阿缓城月氐督仍分小城二十四乌泾波督永徽时康国频遣使告食所攻兼征赋税随着显庆二廷戡平阿史那贺鲁乱食将阿米尔率渡乌浒水北上威胁河中地是显庆三(658)高宗遣果毅董寄生列所居城康居督仍王拂呼缦督同石国地啖羯城宛督仍王职土()屯摄舍提屈昭穆督此外朝还乌浒水北河中地区设立羁縻如东安国安国米国何国史国拔汗那等分设安息木鹿南谧贵霜佉沙等羁縻及休循督等
龙朔元(661) 朝继续葱岭波斯东火罗嚴宾帆延噘哒等国设置了月氏汗条枝天马高附修鲜写凤悦般奇沙姑墨旅獒昆墟鸟飞至拔王庭波斯等十六个督原系火罗叶护统辖后被纳人安护管辖范畴至此朝域版图空前扩疆域尽波斯国皆隶安《旧书》则称此时帝国极海达到疆域极盛彼时朝国威远振北境突厥亦归()直食国下均廷辖土
需要说明是朝葱岭设置羁縻并非通过武力征服实现而是岭外诸国主动归附结果不论是前述果毅尉董寄生还是名闻遐迩陇南由县令王名远他们均是受诏充使城但未带一兵一卒仅高宗一纸诏书将岭外诸国列置朝羁縻将领土纳人帝国版图这既是食河外扩张历史产物也是这些国家自身国土换取朝政治保护用具体表现他们所主动投人朝怀抱而没有接受食帝国征服这很程度上与推行极具包容性羁縻制度密切相关对此《新书》 卷四三下《地理七下.羁縻》说得非常明确:
自太宗平突厥北诸及蛮夷稍稍内属即部落列置县者督首领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督护所领著令式
朝相较食政策上非常宽容他没有征服者姿态奴役当地民众相反还允许岭外诸国政治上自治首领可世袭;经济上既不向当地民众征纳赋税也从未掠夺当地财富与食公然勒索与巧取豪夺恍若霄壤更重要是朝与中亚地区经济上丝绸纽带天然联系这无疑是食完全不具备优势另外朝实行宽容文化政策对当地人宗教信仰与精神生活不加干预对中亚地区多元文化共存宗教信仰纷繁状况予完全尊重态度这自然比食帝国强制性推行一元信仰更能赢得中亚民众拥戴
朝岭外火罗斯坦及昭武九姓所河中地区进一步设置羁縻并支持波斯王卑路斯复国运动龙朔二(662) 正月廷亦立波斯督卑路斯波斯王火罗立波斯王七后正式释放出了维护中亚秩序不惜与食对抗信号甚至派遣波斯降人使臣远赴拂蒜与当时东罗马帝国达成联合针对食计划可惜并未发挥实际效果
如果说朝岭外通过支持波斯王卑路斯复国行是对食帝国释放出某种对抗信号不过这很程度上仅仅体现是一种政治上姿态并不意味着朝准备事上支持岭外诸国对抗食扩张体龙朔元食进人倭马亚王朝穆阿维叶哈里发派将萨姆纳出任呼罗珊总督强化对乌浒水流域进攻目标直接针对朝岭外羁縻然而朝当时角逐主要对手是他针对域事重心又多葱岭东虽不得不与逐鹿域但青海一带需要更多兵力与争夺谷浑显庆四(659)将苏定方乌海东岱与亚相达延.莽布支交战达延战殁朝取得了胜利但是后战中不断遭到挫败先是薛仁贵兵败非川继而李敬玄十八万覆没河源量兵力被牵制青海战场域兵力严重不足导致域局势迅速恶化尤岭外就显得更加突出
葱岭东域战场先是怂恿昆仑山北麓疏勒等国进行反叛乱由未能得逞接着龙朔二进一步策动龟兹疏勒及突厥弓月部进行叛乱将苏海政听信谗言冤杀亲突厥兴昔亡可汗昆陵护阿史那弥射不仅导致平叛失败而且使得突歐离心造成朝域失去与争衡实力昆陵护遂不复存属部左厢咄陆部也开始叛附乾封二(667)建牙碎叶突厥继往绝可汗潆池护阿史那步真死去余众阿史那支李(阿史那)遮匍二藩相继附使得朝依赖亲突厥贵族右厢弩失毕部控制岭外诸国成泡影朝岭外羁縻随瓦解
龙朔元还兵出小勃律出现乌浒水上游迅速攻占地当四镇入火罗道要冲显庆际设置护蜜(或俱密)羁縻一鸟飞随陷落从而 切断了朝同乌浒水流域诸羁縻交通联系使得门失去屏障作用客观上配合了食河外扩张乾封二食将雅德本阿比则率北讨破火罗此前波斯残余势力密集波斯督所地疾陵城被食攻占后依附火罗苟延残喘波斯王卑路斯此时岭外已无处容身被迫再度东奔此后联兵域反势力向安四镇发起凌厉攻势不仅疏勒阗龟兹焉耆四个督相继沦陷而且安四镇也有十八陷落这时朝发起青海役紧急抽兵驰援才使得四镇危机稍有缓和仪凤三(678)波斯王卑路斯死去将裴行俭发起波斯道行护送卑路斯子泥涅师回国继任波斯王名发起远征也只是借机戡平突厥两阿史那支李遮匍叛乱而已安抚波斯则沦有名无实空谈
易言由朝所困加上廷措置失宜造成突厥余部叛乱进一步地削弱了朝域力唯一能够遏制食扩张且亲突厥右厢弩失毕部也因阿史那步真亡故而陷群龙无首境地这一切使得朝只能任凭食侵吞河外领地却对此无能力葱岭火罗斯坦与昭武九姓河中地如果不是
沦陷食手就是脱离了控制也就是说随着高宗后期朝岭外羁縻相继丧失从而无可挽回地造成疆收缩
4.高宗经略域与域丝绸路走向
高宗际作朝经略域一个重要时期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趁太宗亡故机企图重新统一突厥各部并派兵阴谋袭取庭二威胁域政中枢安护安全成割据方严重危害国家统一祸首高宗针锋相对果断下诏平乱历经近十苦战终戡平叛乱接着顺势解决了龟兹反势力王朝一系列辉煌胜利导致突厥全境纳入帝国版图确立了朝主导下域秩序
了巩固帝国对辽阔域统治高宗太宗贞观时期设立羁縻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地理空间上从域东部及天山南地区拓展到昆仑山北域南道诸国甚至还跨越葱岭波斯东火罗斯坦药杀水(今锡尔河)与乌浒河(今阿姆河)昭武九姓所河中地区也设置羁縻达到朝疆域极限然而自高宗龙朔后随着将势力延伸进域他策动龟兹疏勒与突厥弓月部发动反叛乱因误杀突厥首领阿史那弥射造成突厥诸部离心及龟兹疏勒弓月附接着对安四镇发起进攻四镇相继部沦陷天山南绿洲城邦也随丧失此后朝巧施离间与笼络尤萧嗣业率突厥精骑驰援域使得遭受巨挫折天山南绿洲城邦相继归顺后突厥一度勾结反叛将裴行俭率奇袭翦灭突厥附政权两厢十姓重归
食帝国崛起亚后圣战名义进行领土扩张并开始了对波斯萨珊王朝东征他征服火罗斯坦诸国后进乌浒水流域昭武九姓国由他们不堪波斯掠夺与勒索纷纷附并岭外建立羁縻朝支持波斯王卑路斯复国名义表达遏制食向外扩张意向由朝争霸域主要对手与他对青海河湟争夺特别是支持突厥诸部进行反叛乱使得朝量兵力被牵制葱岭东朝通过突厥右厢弩失毕部控制岭外计划也未能实现上述种种因素存导致朝无力出兵葱岭从而坐视岭外领地沦亡而徒呼奈何无可挽回地造成疆收缩
高宗时期域丝绸路走向变迁深刻地受到与食两强权博弈影响当然朝与突歐诸部域绿洲城邦关系无疑也是非常重要因素贞观二十三至显庆三(649~658)期间由朝进行戡定阿史那贺鲁叛乱战争商旅贸易行出对他们利益安全考量无疑会选择远离战场而此时双方战场主要集中天山北伊犁河流域金山北葛逻禄咽面处木昆部族因此这一阶段域丝路主要域中道与南道而此后域迎来短暂和平故域丝路北中南道均畅通无阻随着龙朔二至咸亨元(662~670)后策动龟兹疏勒与突厥弓月部发动反叛乱平叛战争开始移至天山南而对四镇展开争夺咸亨元弃守四镇战争也发生这一区域故这一时期域丝路应该选择域北道咸亨四(673)萧嗣业率突厥兵扭转天山南形势四镇辖下羁縻重新归域诸道均再度恢复仪凤二(677) 又策动突厥阿史那支天山北发起叛乱廷令裴行俭奇袭取胜稳定域北部形势然而永淳元(682)突厥阿史那车薄复叛朝廷裴行俭平叛战争弓月城伊丽水咽面等天山北地区爆发也就是说仪凤二后至高宗末发生战争天山北地区不可能成商旅通行线路选择因此域丝路再次转中道与南道易言高宗际域丝绸路选择呈现出中道与南道一北道一中道与南道波动态势这实际上与逃避发生域战争密切相关
如何追书:
【友情提示】追书不用愁,免费领取红薯银币!
【安装APP】 戳这里下载客户端,在客户端内搜索:“102130”即可阅读,每日签到领银币,好书免费读!
【百度搜索】 在百度中搜索:红薯中文网,进入网站并搜索本书书号“102130”,即可找到本书。
微信内可长按识别
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红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