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630)消灭称雄漠东突厥汗国解除了威胁了巩固对疆统治对归顺东突厥贵族采取怀柔政策保留落组织实行羁縻制度突厥族量南迁造成漠遂空薛延陀趁勢坐朝转而扶植回纥等族与对抗并贞观二十年对继起漠薛延陀汗国进行讨伐在军打击下薛延陀灰飞烟灭此后漠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等十一姓各遣使入贡主动要求归命天子并乞官司不久太宗亲自巡幸灵漠诸相继归顺并奉天可汗此号本是戡平蕃薛延陀历史产物随后逐渐发展朝历代皇帝对西君长发号施令统称同年应漠诸酋长请廷在回纥南突厥设邮驿六十六所通荒号参天可汗道國如果说贞观二十年平薛延陀是统一漠开端那么永徽元年戡定东突厥余乙注车鼻政权则是漠南统一完成重要标志贞观末年朝漠南戡乱成就及羁縻广泛设高宗经略疆并完善羁縻制度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驾崩李治在柩前即位是高宗他了进一步强化对漠南管辖增强对突厥铁勒等族控制巩固朝在疆统治这主要通过完善疆羁縻设强化对回纥族制衡与支持方略实现上述国家战略目标
1.高宗对疆统治巩固与完善
高宗际中央通过增调整羁縻设丰富了代羁縻制度内涵中尤燕然护管辖区域变更移体现得最突岀朝了强化对东突厥统治贞观二十一年(647)在黄河阴山南七十里处故单台燕然护统管控地域空间横跨漠南《资治通 鉴》胡注认故单台在西受降城东南四十里即位今内蒙古杭锦后旗根据上文《旧书.回纥传》记载燕然护管辖范畴也就是史籍所记载六七它包括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卢山六;皋兰高阙鸡田榆溪鸡鹿归林箕颜七贞观二十二年二月西蓄沙钵罗叶护(即阿史那贺鲁)率众归附结骨坚昆隶燕然护首次扩了燕然护管辖范围
龙朔三年(663) 二月十五日移燕然护回纥落仍改名瀚海护旧瀚海移云中古城改名云中护仍碛界碛诸蕃悉隶瀚海碛南并隶云中总章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改瀚海护安护也就是说贞观际设燕然护治本在漠南在龙朔三年碛界将它一分二:迁至漠回纥落者取名瀚海护;总章二年(669)又改安护南迁治秦汉云中旧城者被称云中护;麟德元年(664) 正月改云中护单护易言燕然护分与迁址体现;了代疆羁縻管理完善与深入
高宗即位后在太宗贞观时期漠南已设羁縻基础上不断完善疆羁縻设了实现对疆地区长期而有效管控并维护这些地区战略稳定在漠南漠均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应对或许廷对漠南羁縻设管理确实也不尽完美但鉴漠南在民族分布与构成方面存在着现实不同导致具体实施方略差异
(1)漠南羁縻调整与整合
正如前文所述在高宗继承统前太宗已在漠南设数量众多羁縻如贞观四年太宗采纳温彦博议朔方地 幽至灵顺祐化长四又分颉利地六左定襄右云中统众但在贞观十三年因突发突利可汗弟结社率九成宫谋袭御营事件朝廷上书者多云处突厥中国殊谓非便乃徙河根据上文考证顺祐化长分别治河东代关中庆及夏德静县故徙河者实这四个东突歌羁縻
二十三年十月突厥诸舍利等五隶云中苏农等六隶定襄后胡注称云中等五舍利思璧阿史那绰白登;而谓定襄六则称史只载苏农阿德执失拔延余二逸检《旧书地理一》日:
云中党项落寄在朔方县界管小五:舍利思璧阿史那绰白登.定襄寄治宁朔县界管小四:阿德执失苏农拔延又《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胡注日:定襄侨治宁朔云中侨治朔方境;按宁朔县亦属朔方郡
由上可知:贞观四年分东突厥降众定襄云中辖羁糜数六至二十三年定襄云中两辖数迅速增加《旧书》称定襄管羁縻四而《资治通鉴》则记载数量六然留下名称者仅四另两名称已佚故可推断《旧书》记述存在阙载问题;而两书关云中所管羁縻数均五且名称基本一致定襄云中治前者宁朔县后者朔方县但它们均侨治朔方(郡)境
朝对突厥降安通常实行分而治原则根据《会要·安护》记载廷舍利吐利舍利阿史那阿史那绰绰贺鲁贺鲁葛逻禄悒怛二葛逻并隶云中;苏农落苏农阿史德阿史德执失执失卑失卑失郁射郁射多地艺失艺失并隶定襄尤对突歐核心族阿史那阿史德两氏分设云中定襄而且还将党项族也进行安
高宗永徽后朝对漠南羁縻实行进一步地整合整合方向是:在云中定襄基础上将整合成新夏灵及单护并在它们当中又分设更多附属羁縻
夏名在贞观二年就已经存在它领夏绥银三不过最初设关中系统领防御突厥南侵军政机构而非羁縻此后逐渐发展兼管羁縻根据《新书·地理七下》记载除了将原定襄纳人夏旗下还有达浑安化宁朔仆固等达浑延陀落侨治宁朔领五:姑行 步讫若峡弹鹘低粟姑衍步讫若嵠弹三永徽中收延陀散亡落另外达浑属下鹘低粟两羁縻何时划归该史籍未载而安化宁朔仆固均侨治朔方纳人夏时间也同样失载或许在高宗时期廷了遏制回纥联盟势力膨胀而将漠分回纥族徙至漠南这样就使得夏中既有东突厥族也有回纥族体现了帝国对不同民族分而治特点
灵本隋灵武郡武德元年改灵总管领回乐 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五县二年鸣沙县属西会最初它与夏一样属在边疆设具有防御性质军政机构而非羁縻此后管辖区域开始接纳内迁民族并设羁縻对此《旧书·地理一》记载曰:
贞观四年回乐县回环二并属灵武()十三年废回环二二十年铁勒归附界皋兰高丽祁连三并属灵永黴元年废皋兰等三调露元年又鲁丽塞含依契等六总六胡
又《会要·灵》亦载羁縻事:
贞观二十三年(649)二月四日西蕃沙钵罗叶护(即阿史那贺鲁)率众归附阿史德特建俟斤落皋兰祁连二隶灵至永黴元年废调露元年又鲁丽塞含依契六(时人谓六胡)长安四年合匡长二.咸亨三年(672)二月八日移吐谷浑落自凉徙鄯既而不安居又徙灵境安乐处
考诸上述两文它们均载灵设羁縻情况两者所载存在一定分歧综合这两则材料可知:灵自贞观四年就开始回环二羁縻十三年废罢不过关皋兰祁连等羁縻记载诸史颇异检《资治通鉴》两《书.太宗纪》发现设皋兰等羁縻当贞观二十年永微元年再废三年六月朝廷发薛延陀余众渡河祁连处调露元年又鲁丽塞含依契等六羁縻长安四年六合匡长二咸亨三年因吐谷浑迁入而在灵羁縻安乐《新书·地理七》还将廷设燕然鸡鹿鸡田东皋兰烛龙燕山等漠铁勒诸六羁縻归入灵治下但未载设具体时间检《旧书·地理一》称上文六胡条:开元初废复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并寄灵界属灵即这些羁縻在高宗时并未被纳人灵范畴直到开元后方才划入它不仅管辖东突厥羁縻机构也是寳留漠铁勒族场所
单护即秦汉云中郡地龙朔三年随着燕然护徙回纥将故瀚海护云中古城更名云中护麟德元年则将改名单护《新书·地理七》记载单护则包括云中桑乾呼延三
云中贞观四年析颉利右设侨治朔方境领五:舍利阿史那绰思壁白登贞观末隶燕然护后复来属中舍利舍利阿史那阿史那绰绰吐利思壁白登两即云中安管辖东突厥降羁縻
桑乾龙朔三年分定襄侨治朔方领四:郁射艺失卑失叱略它本是贞观二十三年分诸设三羁縻郁射郁射施初隶定襄后来属;艺失多地艺失;卑失卑失初隶定襄后来属;叱略情况不明郁射艺失卑失叱略四羁縻东突厥族属廷对重新进行整合结果
呼延党项落寄在朔方县界贞观二十年始二十三年分诸二;管小三:贺鲁葛逻趺跌贺鲁贺鲁初隶云中后来属;葛逻葛逻挹怛初隶云中后来属;趺跌初隶庭后来属鉴朝在贞观二十三年戡定疆突厥等诸归化贺鲁贺鲁葛逻禄悒怛二葛逻并隶云中可知侨寄朔方县呼延初设贞观二十年二十三年西突厥贺鲁贺鲁漠铁勒诸一葛逻禄悒怛葛逻;而西突厥趺跌或阿跌则在永徽后设立
概言高宗际漠南它作太宗贞观羁縻东突厥降众游牧地由迁入了西突厥族漠铁勒诸如薛延陀回纥葛逻禄及陇右党项河湟吐谷浑族漠南基本上由东突厥诸集中游牧区域转变成诸族犬牙交错分布地使得民族构成更加复杂由各族羁縻互不隶属他们统归朝设立军政机构夏灵与单护直接管辖造成他们更难凝聚成一股很强反势力朝管控漠南目标比较容易实现
(2)漠羁縻增设与整合
贞观二十一年由漠回纥诸归顺廷六七回纥瀚海()拜俟利发吐迷度;又多览燕然仆骨金微拔野古幽陵同罗龟林思结庐山(浑皋兰斛萨高阙奚结鸡鹿阿跌鸡田契苾榆溪思结别林白霫實颜)次年因阿史那贺鲁归结骨(即黠戛斯)坚昆隶燕然护
《会要》卷七十三《安护》:
永徽元年三月三日皋兰建稽落隶焉废高阙至十月二十日新移葛逻禄在乌(德)鞬山者左厢落狼山;右厢落浑河并隶燕然护至三年十一月四日阿特落稽落隶燕然
显庆三年正月十四日分葛逻禄落阴山漠元池三龙朔三年二月十五日移燕然护回纥落仍改名瀚海护旧瀚海移云中古城改名云中护仍碛界碛诸蕃悉隶瀚海总章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改瀚海护安护
永徽元年(650)朝消灭建牙金山由东突厥余建立乙注车鼻政权朝廷在保留贞观年间已设羁縻基础上对漠羁縻进行重新整合与调整是年更燕然护瀚海护在皋兰基础上又设皋兰废高阙并将稽落划归皋兰管辖戡定车鼻叛乱后朝迁徙分葛逻禄族将那些迁至乌德韃山落划分左右两厢左厢落狼山右厢落浑河因稽落迁徙并划归皋兰原地则阿特落重设新稽落保留起先燕然在基础上设燕然护新皋兰狼山浑河稽落一概划人管辖范围
显庆三年(658) 正月朝再次析葛逻禄落设阴山漠元池三龙朔三年(663) 廷将燕然护迁至回纥称;瀚海护管辖漠羁縻;旧瀚海护则移秦汉云中古城改名云中护后单护总章二年瀚海护改名安护
事实上在高宗时期漠设羁縻远不止上数目它至少还应包括安护治下新黎浑河狼山及浚稽仙萼余吾溪弹等羁縻新黎贞观二十三年车鼻可汗子羯漫陀初后浑河升格永徽元年车鼻可汗余众歌(葛)逻禄乌德韃山左厢落狼山亦由狼山发展而来永徽元年歌(葛)逻禄右厢落隶云中护显庆三年来属而浚稽仙萼初隶瀚海护 后来属(安护)余吾本玄阙贞观中骨利干龙朔中更名隶安护溪弹永徽元年高宗招降逃逸薛延陀首领归国更溪弹安恤
需要指出是永微元年九月军消灭最后一支东突厥残余势力突厥尽封疆臣《资治通鉴》《会要》均载此年分突厥地单瀚海二护单领狼山云中桑乾三苏农等十四; 瀚海领金微新黎七仙萼贺兰等八《资治通鉴》《会要》所载时间不确由前述高宗麟德元年(664)廷方才改云中护单()护又《通典》在叙述上述护羁縻设时称车鼻既败后时间记载颇含糊作者只是致述略而已而《资治通鉴》《会要》在撮录《通典》旧文时未加考辨误车鼻既败后即永微元年《资治通鉴》 考异指出永微元年九月瀚海护领瀚海金微新黎幽陵龟林坚昆六一逸;仙萼浚稽余吾稽落居延真颜榆溪浑河烛龙凡八
不过瀚海护隶属七八羁縻反映是永徽元年朝在漠设羁縻情况随后中央还陆续设了些他羁縻中至少应包括阴山漠元池狼山等及溪弹等羁縻此前一度在漠设皋兰鸡田等羁縻纷纷南迁至灵界被纳入灵范畴至燕
然卢山及榆溪居延等羁縻高宗后因史籍失载它们是否继续存在抑或遭到废罢目前不得而知
就疆羁縻设而言高宗际廷对漠南羁縻完善主要通过分割设与调整进行廷最终将诸族羁縻分夏灵与单护管辖范畴但依然保留了众多羁縻存在并由朝廷任命护直接管辖然而漠羁縻完善则是在整合中完成廷将漠多羁縻纳入瀚海
(单)护治下尽管也保留瀚海(单)护外羁縻存在但是数量相对较少这表明朝完成剥离回纥族联盟战略性步骤后开始有意识地扶植回纥亲势力由首领直接担任瀚海(单)护实行间接统治方式王朝已经不再将漠南视作一个统一享受羁縻政策区域从而导致了设立
漠南羁縻政策差异
2.高宗对疆统治与管理
高宗时期中央通过推行羁縻制度加强对疆控制并积极采取分而治统治策略体上突厥据漠南而铁勒诸则居漠让不同族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朝漠南分治具体方略存在明显差异:漠南虽然允许突厥阿史那氏别立一统但是仍竭力抑制势力发展有意提高阿史德舍利两
氏地位阿史德酋长担任定襄舍利首领则出任云中在最程度上遏制原突厥汗族阿史那氏影响力漠情况则与此迥异朝满足诸各自政互不隶属便从中进行驾驭操纵但如果诸缺乏强有力族存在很容易造成族间彼此冲突从而威胁局势稳定廷遂决定选择长期事回纥作统
治漠政治盟友对进行坚定支持与扶植维系对漠有效统治易言如果说朝对漠南采取直接笼络与管控统治方式那么朝对漠则采取扶植回纥族进行间接统治方式
(1)高宗对漠南突厥笼络与管控
朝了巩固对漠南统治通过将突厥诸分设不同羁縻让他们各自独立互不统属从而有效地削弱了联合反叛可能同时对降突厥及别贵族极尽安抚与笼络一概赦旧恶并授官爵同我百僚事实上廷不仅赐高爵显位他们或受封郡王或赐爵国公地位远在朝开国元勋与皇室宗亲上甚至还获得赐姓尚主恩宠及亨受陪陵礼遇中尤东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颉利可汗从叔阿史那思摩突厥酋长执失思力突厥别契苾可汗孙契苾何力等人代表他们因受廷信任与重用有还出任门禁军将故嬴得对帝国竭忠尽智不少人常常受命挂帅出征戡乱平叛而血战沙场并立下赫赫战功
太宗积极推行开明民族政策用人不分华夷一律诚相待坚信夷狄亦人德治可使如一家胆启用东突厥归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他初建牙碛与欲谷设分统铁勒纥骨同罗等诸贞观二年率众依西域可汗浮图城他痛感颉利亡因延陀罪故亲率军五万讨碛然最终兵败九年率众内属拜左骑卫将军并尚衡阳长公主授驸马尉典屯兵苑内十四年授行军总管参与平定高昌军还廷厚赏仍令检校门左屯营封毕国公十九年从太宗征辽颇立功勋二十年瀚海道安抚使统所兵分道并
进击薛延陀再败众永徽初昆丘道行军总管率兵西征西突厥击处密破虏龟兹王等凯旋太宗驾崩因感知遇恩请身殉高宗未允而罢永徽四年(653)加位镇军将军六年卒赠辅国将军并陪葬昭陵
阿史那思摩颉利可汗从叔曾受封小可汘建牙碛始毕处罗两朝可汗貌似胡人不类突厥非阿史那族类故两朝常夹毕特勒(勤)终不得典兵设他归后即拜右武候将军化后赐姓李氏授怀化郡王立泥
熟俟利苾可汗廷令他统颉利旧徙黄河南任游牧受命返行前太宗亲饯行他百感交集深感太宗对此破亡余陛下使存骨旧乡愿子孙世世事报厚德了尊崇地位太宗令赵郡王孝恭等至落筑坛河上拜并赐鼓纛接着命他率渡河上还旧又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孰右贤王协助他加强对东突厥旧控制
执失思力突厥酋长贞观四年入朝谢罪并请求内附不久拜右领军将军八年率兵征讨吐谷浑白兰道行军总管败吐谷浑居茹川十九年太宗征高丽使将突厥屯夏备薛延陀薛延陀多弥可汗趁朝军东征引兵十万寇河南太宗命迎战他采取诱敌深入策略及夏境败薛延陀追奔六百余里耀威碛而还二十年太宗遣瀚海道安抚使与执失思力领突厥等族兵分道并进破薛延陀后复从江夏王道宗破(薛)延陀余众诏尚九江公主拜驸马尉封安国公
契苾何力铁勒契苾莫贺可汗孙参与戡平吐谷浑乱有诏宿卫门检校屯营事尚临洮县主贞观十四年葱山道副总管与讨高昌平十六年奉诏视母被叛豪酋执至薛延陀牙庭他拔刀割耳誓死不降从征高丽前军总管奋勇当先颇立战功贞观二十一年昆丘道总管平龟兹永徽初贺鲁勾结西突厥五叛诏引月道行军总管率兵八万讨攻占处月据守牢山虏渠帅六十俘斩万余凯旋显庆时滨江军行军总管受命伐高丽乾封元年(666) 辽东道行军总管兼安抚使引蕃汉兵五十万先临平壤破高丽铁勒诸复叛安抚使轻骑驰入力劝诸自新遂擒伪叶护及特勒等二百人归总章仪凤中诏征吐蕃然未行而卒赠辅国将军并陪葬昭陵
上述四位归贵族他们作东突厥降人代表本人与家族受到朝尊重与善待并信爱有加由他们直接出任禁军将或检校门屯营或宿卫门或典屯兵苑内所属众廷也一概爱如子与百姓不异在朝信任关爱及高官厚爵感召下不仅进一步地消融了他们民族意识与反意志而且逐渐形成了感恩思想及将帝国作共同家园感知从史籍记载而言我们不难从话语中管窥一二
如贞观五年十月太宗欲逐兔内苑左领军执失思力谏日:陛下四海父母乃自轻臣窃殆在曾经突厥酋长执失思力眼中太宗皇帝绝非异族征服者而是包括突厥在内四海父母他谏诤中包含着对太宗真诚敬重与规劝发自肺腑关爱情并不亚廷中任何臣子太宗驾崩后他主动提出欲身殉阿史那社尔也请身殉他们誓言无不体现出对帝国忠贞
归后一向身许国自命契必何力他本是契必可汗子孙贞观十六年在回落探母期间不幸被叛酋执送虏庭在薛延陀可汗牙帐他箕踞而坐拔佩刀东向呼曰:‘岂有烈士受辱蕃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又割左耳明志不夺也何力话语掷地有声颇有慷慨赴死悲壮他烈士自命而丝毫不契必可汗孙子相许足见他对帝国认同感
还有颉利可汗从叔阿史那思摩在东突厥汗国由长相问题得不到本族信任而终不得典兵设却在朝被册封泥熟俟利必可汗受命统率颉利旧建牙定襄在太宗饯别酒宴中谢日:蒙恩立()落长实望世世国一犬守吠天子门语中虽极谦卑但无疑包含着效忠意蕴
需要说明是上述突厥贵族他们虽多受命并立功贞观际在高宗世也一如既往地效忠廷随着时间推移子孙因受廷礼遇与重用他们对效忠更加强烈如阿史那社尔子道真历左屯卫将军咸亨初逻娑道副总管与薛仁贵讨吐蕃援吐谷浑再如契苾何力子明襁褓中即授上柱国封渔阳县公高宗时李敬玄征吐蕃明柏海道经略使战多进左威卫将军擢嫡子三品官再迁鸡田道总管至乌德鞬山诱附二万帐还曾任左鹰扬卫将军兼贺兰袭爵凉国公上述突厥贵族在朝或因功名显赫旧史单独列传并详细记载;他地位影响稍逊者由他们出任漠南羁縻刺史情况应该更加普遍不过因个人籍籍无名而旧史所忽略这些人由败亡汗国被征服贵族摇身一变帝国羁縻长官由普遍得到王朝优待与尊重很快转化帝国利益守护者使得朝在漠南推行羁縻制度取得极成功
此后漠南突厥族除了发生两起短暂反叛事件外出现了历史上少有和平安宁局面叛乱事件实与朝过度征发东突厥族参与征讨有关而非羁縻制度问题当然对突厥诸反叛朝坚决平乱调露元年(679)在单护辖下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奉职二落始相率反叛立泥孰匐可汗二十四并叛应高宗立命鸿胪卿萧嗣业右千牛将军李景嘉率众讨伐反所败死者万余人又诏礼尚书裴行俭定襄道行军总管率营周道务等统众三十余万讨击破泥孰匐下所杀并擒奉职而还永隆元年(680)突厥又迎颉利从兄子阿史那伏念夏将渡河立可汗诸落复响应从又诏裴行俭率将军曹继叔程务挺等讨伐阿史那伏念窘急诣行俭降行俭遂虏伏念诣京师斩东市
(2)高宗对漠回纥制衡与支持
回纥作一个古老民族有学者认他渊源朝高车族中尤东高车中九姓族与后世回纥关系最密切属铁勒族组成分在漠高原由历史上长期受到柔然突厥压迫与奴役一直发展迟缓直到魏太和十六年(492) 高车王国-.度击败柔然汗国并进占漠迫使柔然汗庭南迁而盛极一时但在东魏兴和三年(541)亡柔然
朝后期源西丁零阿史那铁勒崛起突厥汗国他通过征服对手柔然成草原新霸主迫使九姓回纥与薛延陀成别突厥东征西讨皆资用入隋后回纥薛延陀等铁勒族依然处分散状态直至武德年间才开始寝盛贞观初年他们俱叛突厥颉利可汗侵边然而天山一战回纥败被迫附薛延陀贞观四年十万军伐一举荡平东突厥汗国当时漠惟回纥与薛延陀最雄强随着东突厥族南迁人塞漠南遂空薛延陀趁机坐而雄霸一方
了制衡薛延陀汗国朝利用回纥诸与他矛盾绝婚杀礼方式宣告弃意薛延陀可汗夷男因此抑郁而死二子因.不协而互相攻杀导致汗国乱回纥可汗吐迷度乃纠集仆骨同罗共击薛延陀新可汗多弥败贞观二十年(646)军五路军分道进吐迷度趁乱攻而杀并宗族殆尽遂据地使得原在薛延陀境居延娑(婆)陵水(即色楞格河)回纥向南占据了郁军山(即斤山乌德韃山)中心漠草原落西逃天山薛延陀余推举夷男兄子咄摩支可汗很快成拥众七万强势力;而留在漠薛延陀也伺机反扑回纥诸人心惶惶朝议也恐重新成碛患是遣名将李勤率军至漠帮助回纥抵御薛延陀进犯并相机共图此时薛延陀酋长梯真达官率众归顺咄摩支亦降因他薛延陀落犹持两端李勛纵兵追击前后斩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江夏王道宗统兵也渡碛上遇阿波达官众数万拒战破追奔二百里薛延陀汗国至此覆灭
薛延陀灭亡后漠南全并人帝国版图朝了防止这些地区重新聚合成新力量中心是尝试采取分治制约策略在漠药罗葛氏首领回纥族自酋长菩萨来就曾与薛延陀联兵破东突厥后又与联合攻薛延陀由回纥长期来忠心事由此获得廷信任与支持朝便选择他作统治漠政治盟友这一措施出台很程度上由朝出现实困境精心考量帝国缺乏足够兵力在漠进行有效署并对此施加直接影响是不得不退而求次扶植亲势力作帝国统治漠替代方案
此前回纥酋长吐迷度率诣阙请同编户廷表示满意了进一步进行笼络太宗回纥破薛延陀功赐宴内殿 并在他邀请下在回纥族居住地南 邮递通管方在漠设燕然护六七刺史皆长史并允许羁縻司马已下官主回纥瀚海拜俟利发吐迷度怀化将军兼瀚海当朝军自漠南撤吐迷度趁机自称可汗署官号皆如突厥故事他在承认天可汗权威并尊重燕然护管辖权前提下换取廷宽容与默认
鉴薛延陀败亡后回纥势力迅速向南扩张并有地遂南逾贺兰山境诸河因我封殖遂雄方对此朝丝毫不敢懈怠他非常不希望漠再次出现一个强汗国这样就需要一-些具有较强遏制力他族存在平衡回纥族势力呈现出继续膨胀势
廷在回纥西结骨(即黠戛斯)族世居地设坚昆众数十万胜兵八万族酋长还一度招抚金山回纥夙敌——东突厥余后虽未能如愿但仍将余数万众迁至回纥牙帐附近游牧并设立狼山这两族存在无疑对回纥形成强烈牵制势
此外了遏制回纥联盟析瀚海掘(咄)罗勿设烛龙;同时又分瀚海所统骨利干元(玄)阙掘罗勿与骨利干均属九姓回纥一析瀚海结果自然导致回纥联盟削弱而掘罗勿还被迁至遥远东方使他与回纥联盟荡然无存更致命是朝还把分九姓族迁至漠南关内及西域甚至干脆将些族进行南并如太宗更诏时健俟斤它祁连隶灵白霫它居延这样造成结果是回纥很难凝聚成强族集团加上漠铁勒诸族竞逐形势存在使他长期不敢造次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回纥崛起强汗国内在风险
朝了确保对漠有效统治非常有必要拆散九姓联盟达到削弱势目同时还需要防止漠区域因缺少比较有力核心族而导致诸纷争并走向混乱无序局面因此朝开始有限度地扶植回纥族让他有能力对漠保持一定控制力当回纥出现内乱或者面临漠铁勒族严重挑战廷一如既往地给
予他坚定支持这在贞观末戡定乌纥乱已经有所体现在高宗即位后依然不改初衷
如贞观二十二年回纥吐迷度可汗侄突厥车鼻可汗婿乌纥伙同车鼻可汗另一女婿俱陆莫贺达干俱罗勃阴谋叛乱乌纥私通叔母吐迷度妻篡夺可汗位准备叛自立并依附车鼻可汗后来鸟纥率十余骑趁夜劫杀吐迷度燕然副护元礼臣派人许奏瀚海诱饵擒斩乌纥并上奏廷乌纥
乱戡定作朝解决东突厥余叛乱一个重要环节不仅维护了朝册命政治权威并有效巩固回纥酋长世袭制度而且消除了回纥与车鼻联兵反乱可能太宗稳定漠还派兵尚书崔敦礼前往安抚赠吐迷度左卫将军赙物及衣服设祭甚厚接着亲吐迷度子前左屯卫将军翊卫左郎将婆闰继任回纥酋长并兼瀚海后来俱罗勃来朝太宗留不遣极力消除回纥族隐患
太宗协助回纥戡定内乱不遗余力高宗在他应付外威胁乏力时同样给予坚定支持漠仆骨同罗思结拔野古等族他们作铁勒诸原本与回纥势力不相上下且互不统属但随着婆闰继任瀚海回纥遂取得了势压诸地位引起他们不满显庆五年(660)铁勒诸联兵挑战回纥是年八月朝廷遣左武卫将军郑仁泰率兵讨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三战皆捷追奔百余里斩酋长而还此役军尽管取得规模不胜利由未能覆巢穴而是取胜后反旆而归造成漠叛乱潜流依然存在
龙朔元年(661) 回纥酋长婆闰卒侄比粟毒代领众与同罗仆固犯边诏左武卫将军郑仁泰铁勒道行军总管燕然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副鸿胪卿萧嗣业仙尊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副将兵讨 鉴回纥酋长吐迷度婆闰父子一向亲闻名吐迷度与平东突厥而婆闰则在戡定贺鲁乱时率燕然护回纥兵八万讨并从讨高丽有功那么继任婆闰侄比粟毒他何从传统亲转而与敌?
检《新书·回鹘上》我们发现:婆闰死 子比栗嗣龙朔中燕然护领回纥更号瀚海护碛限抵诸蕃悉隶表明婆闰并非无子在父死子继羁縻制度下已由子比栗嗣位燕然护自然侄比粟毒无权继任由此不难推断了维护这一-制度严肃性比粟毒继承要求不可能获得朝认可故而勾结铁勒诸进行反叛乱
此次戡定漠乱前后延续三年久诸史对此虽多有记述因史臣疏漏记载颇混乱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人物事件不加甄别堆砌从而造成诸多错讹在坑(杀)俘统兵主将与俘酋等记录上尤如此如《资治通鉴》曰:
郑仁泰等败铁勒天山铁勒九姓闻兵将至合众十余万拒选骁健者数十人挑战薛仁贵发三矢杀三人余皆下马请降仁贵悉院度碛击余众获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日:将军三箭定天山 壮士长歌入汉关
《会要·弹劾》则曰:
龙朔二年三月铁勒道行军总管郑仁泰薛仁贵杀降九十余万更就碛讨余众遇雪兵士粮尽冻饿死者十八九御史夫杨德裔劾奏日:谨按仁泰猥非才谬荷拔擢拥旌瀚海问罪天山理应虔奉庙算恭行天罚而褊心无谋短怀愎谏乃肆凶残恣行杀戮.加沙塞绵邈风雪严凝不量士马疲疴不度粮食多少乃令班师冻馁征夫殒毙士马骸背委积刳剔纵横暴骨交衢.仁泰等故杀降人饿杀兵士并请付法申典宪
《会要·铁勒》亦曰:
乾封元年(666)三月铁勒道行军总管右武卫将军郑仁泰左武卫将军薛仁贵破铁勒众天山……时九姓有众十余万……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后患并坑杀更就碛安抚余众擒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是后遂绝边患
《全文》卷一百六十八杨德裔《劾奏郑仁泰薛仁贵逗留失机状》:
谨按铁勒道总管右武卫将军郑仁泰等猥非才谬荷拔擢或名参列位或职典禁戎属狄孤恩皇威远振遂得拥旄瀚海问罪天山……仁泰等……恣行杀戮……乃令班师冻馁征夫殒毙骼岗委积刳剔纵横暴骨交衢下实泉壤
又仁贵动戎远征不捷贪残有素平允乖方既曰监临岂宜交涉?存没枉滥从此而生娶妾虽作逗留准法便须离正……仁泰等及诸军故杀降人饥杀兵士并军中罪失应须勘当及改正者并请付法推科申典宪
关坑(杀)俘问题《资治通鉴》《会要·铁勒》《新书·薛仁贵传》均认系薛仁贵所而《会要·弹劾》前半分认此系郑仁泰薛仁贵所然而在御史夫杨德裔弹劾辞中仅提及郑仁泰恣行杀戮而将娶妾逗留罪状付诸薛仁贵同样《资治通鉴》所载杨德裔弹劾郑仁泰诛杀已降而斥
薛仁贵贪淫自恣可见史籍关军坑(杀)俘问题虽有分歧但杨德裔弹劾因专门单独罗列郑薛两将罪状应该他说法更可靠诸史几乎无一例外地痛斥杀俘系前者所而后者只涉及贪淫自恣或娶妾逗留完全与杀俘无关由此推断《资治通鉴》《会要·铁勒》《新书·薛仁贵传》关薛仁
贵坑(杀)俘记载纯系不实词故实郑仁泰所
此次漠铁勒乱朝在统兵戡乱问题上诸史记载纷纭莫衷一是先论统兵出塞主将《新书·高宗纪》《资治通鉴》均载郑仁泰败铁勒天山事实上诸史多有误载有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会要·弹劾》《资治通鉴》《册元龟》均载他逾碛追击铁勒诸兵败漠史实但具体记述上互有侧重是役军统帅铁勒道行军总管郑仁泰而他各路主将则有铁勒道行军总管薛仁贵铁勒道安抚使契宓何力等《资治通鉴》详细记载郑仁泰统兵平乱始末文曰:
思结多滥葛等落先保天山闻仁泰等将至皆迎降仁泰等纵兵击掠家赏军虏相帅远遁将军杨志追虏所败候骑告仁泰:
虏辎重在近往可取也仁泰将轻骑万四千倍道赴遂逾碛至仙萼河不见虏粮尽而还值雪士卒饥冻弃捐甲兵杀马食马尽人自相食比入塞余兵才八百人
《册元龟》卷四百五十二《将帅·识闇》记载此役前后战况除了个别措辞稍异内容与《资治通鉴》记载完全相同它们应该来源同一史源郑仁泰最初就虏所败后来听信:候骑报告翻越碛劳师袭远因未能与敌遭遇被迫粮尽而还在归途中士卒饥甚又遇雪先杀马而食马尽人皆相食人境一万四千军仅剩八百被杨德裔痛称自圣朝开创来未有如今日丧败者故此役郑仁泰无功可言相反损兵折将败而归
至薛仁贵他本系郑仁泰副手出任铁勒道行军总管与郑仁泰共同统兵讨叛漠在郑仁泰率兵追击思结多滥葛等落时薛仁贵率军直扑铁勒所居天山薛仁贵虽有娶妾逗留贪淫自恣不端行却取得三箭定天山辉煌壮举当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薛)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是虏气慑皆降仁贵虑后患悉坑转讨碛余众擒伪叶护兄弟三人归军中歌日:‘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此役铁勒反势力严重受挫军凯旋史称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边患
当然此役廷右骁卫将军契苾何力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副安辑余众何力简精骑五百驰入九姓族惊竭力安慰说:国家知汝皆胁从赦汝罪罪在酋长得则已九姓族尽释前嫌乃共执叶护及设特勒等二百余人授何力何力数罪而斩九姓遂定
薛仁贵契苾何力所统兵实两路《会要·铁勒》 《旧(新)书.薛仁贵传》均载薛仁贵擒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资治通鉴》则载九姓族共执叶护及设特勒等二百余人授何力基上述史料不难得出上结论理由有二:一当时薛仁贵契芯何力两人身份有异前者铁勒道行军总管职责自然是率军戡乱;而后者则铁勒道安抚使任务是安抚众作战并非主要目加上他系铁勒诸一契必莫贺可汗孙家族在漠有着广泛影响他安抚容易九姓族接受二薛仁贵契必何力擒获虏酋称号与方式不同薛仁贵所获伪叶护表明此叶护位获取纯系非法属廷不予认可范畴他是直接在战场被擒或许此人就是婆闰侄比粟毒如果假设成立那么薛仁贵擒获此次叛乱祸首故邀功朝廷而不忍加诛然而契芯何力所获叶护并无伪字这绝非史家无意表明地位完全合法属廷曾经认可族首领只是因不满婆闰子比栗继任瀚海护而反他契必何力所获完全系本族成员出卖而导致结局而非战败被擒此叶护应该是比粟毒联合反叛族首领利用邀功朝廷意义不故而数罪而斩这些不人重视细节恰恰透露出薛仁贵契芯何力所统军实两路问题如果加上郑仁泰跨越沙碛追击思结多滥葛那路此役应该是三路出兵
直到龙朔三年正月左武卫将军郑仁泰等讨铁勒余种尽平不过此役胜利实由薛仁贵契宓何力取得随后回纥酋长婆闰子比栗燕然护领回纥更号瀚海护漠诸蕃悉隶此后回纥-.直与朝维持着友好关系甚至助攻杀默啜并立下汗马功劳总高宗时期对回纥坚定支持同时又能有效地采取制衡策从而确保疆基本稳定
3.高宗经略疆与草原丝绸路走向
高宗继统后对疆经略本质上并无太制度性创新基本上沿袭乃父太宗皇帝治理方略根据当时国力发展状况推而广并发扬光尤体现在增更多羁縻并完善管理体系如在漠南高宗在贞观际设云中定襄基础上将整合成新夏灵及由原燕然析云中
护后更名单护;而燕然迁漠者则瀚海护后改名安护并在它们当中又分设更多羁縻
地处漠南地夏灵与单护原本它们仅
是镇抚突厥民族军政机构随着他族相继迁入使逐渐发展民族成分混杂并兼管羁縻或护如夏除了将原来定襄纳入中还设了达浑安化宁朔仆固等灵护则由六胡及内迁漠铁勒诸羁縻构成而单护包括云中桑乾呼延三这三个下又设众多羁縻使得原本漠南东突厥降众游牧地逐渐演变成漠南东西突厥与漠铁勒诸河湟吐谷浑陇右党项诸羌混居地特别是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状况使形成事实上相互牵制势从而有效削弱了他们联合反叛可能性高宗世继承太宗朝来优待东突厥降人传统信任并放手使用许多贵族出身蕃将廷给予他们很高礼遇让拱卫京师或率军出征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对帝国认同感更加强烈建功立业不是异族被征服者被动地参与而是朝统治集团一员捍卫帝国利益因此朝在漠南推行羁縻制度获得极成功
至漠地贞观时期就已设了六七等羁縻太宗将铁勒族分瀚海金微幽陵龟林卢山等并将浑斛萨阿跌契苾白霫等设皋兰高阙鸡田榆溪實颜等羁縻铁勒结骨归降后又坚昆在此基础上高宗朝积极整合并完善漠羁縻制度升格瀚海
瀚海护又先后设了七八羁縻将它们纳入瀚海护管辖范畴了防止在漠形成新强汗国廷采取分而治统治策略重点培育药罗葛氏首回纥族挑选这支忠心事族作统治漠政治盟友并有意识地扶植他从而对漠进行间接统治然而灭薛延陀后漠因缺少对回纥形成有效制衡力量势力迅速扩张遂署官号首领甚至自称可汗颇有继踵东突厥故事迹象廷了遏制回纥势力不致使过度膨胀在结骨(即黠戛斯)族设立了坚昆同时还迁徙东突厥余至回纥牙帐一带游牧并设狼山从而对回纥形成强有力牵制态势接着廷又析瀚海拆散铁勒九姓联盟将中一些族外迁众分势这样就消弭了回纥势难制隐患然而朝又不可过削弱回纥防止漠因群龙无首而陷入新动荡此坚决支持回纥族合法统治集团对族发生擅立或者影响局势稳定动乱积极派兵弹压挫败铁勒诸离心倾向与反图谋最程度上维持漠统洽秩序
需要指出是高宗时期草原丝绸路它是在继承前代既有丝绸贸易线路基础上随着自然环境变迁而逐渐向推移由游牧民族自身经济形态与生产方式局限具有强烈与外进行商品交换渴望这不仅是他们维护生存生活必需而且是通过丝路贸易获取社会财富现实需要不过在高宗朝廷一方面出羁縻突厥铁勒诸目接受与他们进行绢马互市并赏赐方式使能够正常地获得他们所需分丝绸;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他们趁机控制丝路贸易通道阻遏朝与远蕃联系朝贡路攫取巨额商业利益增加与中央分庭抗礼资本并进而摆脱朝主导下东亚秩序此廷进行长期不懈努力
高宗时期帝国在疆拓边取得巨进展在漠南归基础上漠片领地也被纳入帝国版图高宗在积极稳步推进羁縻设同时对不同民族族实行分而治策略加上怀柔荒取得了极成功朝与疆民族政权博弈明显处压倒性优势使得由关中上经草原丝绸路通向西域道路虽也保
持畅通但与由长安西行经陇右河西通往西域畅通无阻丝路相比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差异促使追逐利益天性胡商纷纷放弃草原丝路而选择丝路西去故不可避免地导致草原丝路走向衰落
如何追书:
【友情提示】追书不用愁,免费领取红薯银币!
【安装APP】 戳这里下载客户端,在客户端内搜索:“102130”即可阅读,每日签到领银币,好书免费读!
【百度搜索】 在百度中搜索:红薯中文网,进入网站并搜索本书书号“102130”,即可找到本书。
微信内可长按识别
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红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