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隋唐西域丝绸之路

正如前文所言丝绸之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交通大动脉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地位无与伦比些学者称之为

条最古老最辉煌人类文化运河”就丝绸之整体线走向而言人们习惯上将其分为中段段三个部分般而言段是指由长安陇右青海部以及河走廊直达敦煌阳关玉门关其主要通行于关中陇右走廊线故可称为“关陇或“秦陇总体该段丝可分为秦陇丝线秦陇丝中线秦陇丝线三条线

中段通常指从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葱岭(帕米尔高原)夷播海(巴尔喀什湖)以地区即狭义域地区(新疆)学者将此段程称为“”叫又由于该段丝完全处于域地区笔者称之为域丝绸之中部与系列大致呈走向山脉横贯其间部为阿尔泰山(唐代称金山)中间为天山—库鲁克塔格山部则是阿尔金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山脉将整个域围成个相对封闭两个各自独立单元并依山脉走向形成丝绸之线中线线三条主要线于丝通常指葱岭夷播海以地区中亚亚与欧洲它虽属广义范畴因本文研究地理空间关系而不拟探讨

1.隋朝域丝绸之

隋唐丝绸之它由汉魏以降众多中交通使者僧侣特别是那些极具冒险精神商旅在追逐财富强烈愿望驱使下跨越崇山峻岭跋涉戈壁荒漠而开辟系列网络状交通线它是在汉魏已线基础上隋代了较大发展尤其在域境内表现最为显著它属于整个丝中段范畴相对而言汉代由于匈奴在天山以力量较为薄弱而在天山以则长期维持强大势力使得天山以地区域绿洲邦诸国未能实现与汉朝通使往来因此自汉代“凿空”以来开辟了沿塔木盆地边缘两条丝其中条位于天山以及沿阿尔金山昆仑山

汉末年以来“前往自元始以后除先前“从玉门关横坑辟三陇及龙堆出五船到车师界戍已校尉所理高昌与中合龟兹为新实际上这个“新”与此前它们均位于天山山脉在天山以并未丝绸之出现直到魏晋之际天山出现了条新通常称之为“”口或“新它是相对于两汉而言故名“新

在隋代当时隋炀帝“方勤远略”对打通内地丝绸之极为重视于是令吏部侍郎裴矩掌管其事为此裴矩招徕域胡商使“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域图记》三卷成为三个多世纪以来域丝发展总结域丝“自敦煌凡为三从伊吾从高昌从鄯善总凑敦煌”由于上文所载过于简略而裴矩所著已不存唯《隋书·裴矩传》仅保留了其序言但仍不失为“我国对古代丝绸之最早最系统记载”其文略曰:

发自敦煌凡为三襟带从伊吾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流河水拂菻国达于其中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钹汗苏对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小安国穆国波斯达于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槃陀度葱岭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婆罗门达于其三诸国亦各自交通女国婆罗门国等并随其所往诸处得达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需要说明《隋书·裴矩传》所载域”系指广义它不仅包括丝绸之中段即狭义域”(即阳关玉门关以葱岭之间)也包括狭义“域”以地区(即丝段) 即涵盖葱岭以中亚亚以及欧洲部分由此我们不难得知:隋代在域丝分布状况其大致上可分为三条线:即线(又称新)中线 (即汉代)和线

线:出河敦煌伊吾(即汉代伊吾卢新疆哈密)蒲类海(亦曰蒲类泽新疆巴坤湖)铁勒部(新疆萨斯克湖阿拉湖乌鲁木齐带)突厥可汗庭(新疆大裕勒都斯河谷)流水(吉尔吉斯斯坦楚河上游或锡尔河)拂菻(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而达于海(地中海)大致沿天山准噶尔盆地缘绿洲线向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可直达中亚欧洲

中线:裴矩域图记》清晰地表明《魏略》所云蒲昌海过楼兰“中”已不再为当时人们所熟知隋代域丝中线是从敦煌高昌(即高昌故新疆吐鲁番附近)焉耆(博格达沁故新疆焉耆县附近)龟兹(新疆库车)疏勒(新疆喀什)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钹汗(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苏对那国(乌拉秋提尤别)康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曹国(鸟兹别克斯坦伊什特汗)何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大小安国穆国(土库曼斯坦查尔朱)到达波斯(伊朗)达于沿天山木盆地缘绿洲葱岭直达欧洲

线:是指沿鄯善于阗线向线不再过古楼兰之地由敦煌鄯善(即古楼兰遗址以罗布泊若羌)于阗 (新疆和田)朱俱波(新疆叶)喝槃陀(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护密(阿富汗瓦罕走廊)吐火罗(阿富汗)挹怛帆延(阿富汗巴米扬)漕国(加兹尼)婆罗门(印度部)达于昆仑山木盆地线绿洲翻越葱岭中亚直达欧洲或由葱岭印度部到达印度根据斯坦因研究他推断域丝线故楼兰段废弃时间应距楼兰遗址放弃时间不远由楼兰遗址考古发掘署名为“建兴八年”(330晋咸和五年)文书是迄所得年代最晚楼兰出土文书斯坦因在楼兰废弃军事要塞中发现大量纪年汉语文书其中没件晚于咸和五年而斯文·赫定所得文书6件也属于这时期在20世纪初随后两次探险中斯坦因在整个楼兰地区发现总计500多枚钱币枚是汉晋以后所发行故楼兰遗址放弃时间和度很重要楼兰故废弃时间由此可以大致确定下来

2.唐朝域丝绸之

唐代从凉域之间丝绸之大都沿袭于隋但总体上又很大发展实际上在上述大致三条方向上还可以分成诸多段以及与此相连中线与线线与中线分支线由于唐代与后世诸史对此屡记载为了研究方便依照《隋书》关于域丝绸之顺序分线中线线以及贯通线中线中线线并分别予以考论

(1)唐朝域丝线

唐代域丝绸之线由河沿天山麓以及准噶尔盆地(新疆哈密)(新疆吉木萨尔)与碎叶镇(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该线自主要包含瓜—伊碎叶三段

①瓜

这条线系沟通域与河陇交汇之处由于途宽广莫贺延碛漠而得名故也称莫贺延碛亦曰伊吾第五《释迦方志·封疆篇四》载唐代僧侣线进入印度:

从京师行三千三;又莫贺延碛口;又出碛柔远县;又;又蒲昌县;又即高昌故地汉时宜禾都尉所治处也阿耆尼国(即焉耆也)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亦载三藏法师行天竺取他于贞观三年从京师“渡瓠芦河出玉门莫贺延碛”备尝艰难“涉流次伊吾”此流系指瓜与伊之间莫贺延碛故属莫贺延范畴

关于莫贺延碛僧人慧立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载玄奘法师赴天竺取玄奘由瓜行五瓠芦河”为玉门关必由之号称“境之襟喉”玉门关外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其间过“五烽”则“出流到伊吾矣”

境内辖晋昌常乐二县晋昌玉门关该县合河戍;而常乐县“取莫贺延碛

敦煌文书《都督府图》记载多个地处莫贺延碛站所之地无疑是官方正式设置通衢大因此通过对考察可以进步厘清此段情况由瓜(甘肃安县)常乐县行二新井;又广显乌山;又六双泉;又六第五唐朝常设守捉以为屯兵之地并由这些屯戍之所以维护交通线通畅由于“诸大抵皆置戍同名”凹通过这份敦煌文书可推知必广显戍乌山戍双泉戍第五戍等由上述材料可知:莫贺延碛由瓜行五渡瓠芦河出玉门向二晋昌县由晋昌向为新井戍然后再折向先后合河戍广显戍乌山戍双泉戍第五戍等其中些地处五莫贺延碛出碛即达伊(新疆哈密)柔远县界再向不足就到达伊

②伊—庭

—庭即伊庭都督府所在地庭之间亦曰伊当时伊伊吾军在该折罗漫山(即天山)以甘露川(新疆巴坤湖地区)境内纳职县:

()陆盐池自县独泉驼泉渡茨萁水过神泉罗护守捉达匪草堆赤亭守捉与伊别自罗护守捉上乏驴岭赤谷又出谷口长泉龙泉独山守捉蒲类庭都护府

检《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庭”条云:“到伊程与《新唐书·地理四》基本吻合也表明《新唐书》关于此记载可信到庭境内纳职县独泉—华—华—驼泉—茨萁水—神泉—罗护守捉—达匪

堆—赤亭守捉开始与伊汇合;中间也可罗护守捉—乏驴岭—赤谷—长泉—龙泉—独山守捉蒲类直达庭都护府(府治庭新疆吉木萨尔县)

③庭—碎叶

—碎叶即庭与碎叶之间为唐代域丝绸之

线最对此《新唐书·地理四》“庭大都护条”非常详尽记载:

庭大都护府本庭县四:瀚海军本烛龙军清海军本清海镇天宝中为军神山镇自庭守捉冯洛守捉又八耶勒守捉又八俱六守捉轮台县张堡守捉又渡移得建河鸟宰守捉又渡白杨河清镇军又渡叶叶河叶河守捉又渡黑水黑水守捉又七林守捉又七林守捉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逾车岭弓月过思浑川蛰失蜜渡伊丽河名帝帝河碎叶界行千碎叶水皆流入碛及入夷播海

由上可知:庭守捉冯洛守捉耶勒守捉俱六守捉轮台县(新疆乌拉泊古)张堡守捉(新疆昌吉市)移得建河(新疆移得剑河)乌宰守捉(新疆玛纳斯)渡白杨河(新疆玛纳斯河)清海军又渡叶叶河(新疆玛纳斯河部支流)叶河守捉再渡黑水黑水守捉(新疆乌苏)林守捉林守捉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新疆精河)逾车岭(新疆博努克努山)弓月(新疆伊宁霍)过思浑川蛰失蜜渡伊丽河(伊犁河)碎叶界行千方到碎叶(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总之唐代域丝绸之线出瓜渡瓠芦河穿过玉门晋昌县新井戍然后再折向先后合河戍—广显戍—乌山戍—双泉戍—第五戍等穿越莫贺延碛达伊柔远县再向即可到达伊随后越折罗曼山进入巴坤草原而后沿天山陆盐池独泉—华泉—华驼泉渡茨萁水过神泉罗护守捉达匪草堆赤亭守捉与伊汇合别自罗护守捉上乏驴岭—赤谷出谷口长泉—龙泉—独山守捉蒲类海到达庭都护府治所庭此后再由庭守捉—冯洛守捉—耶勒守捉—俱六守捉—轮台县—张堡守捉移得建河乌宰守捉—清海军—叶河守捉—黑水守捉—林守捉—林守捉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逾车岭弓月过思浑川蛰失蜜渡伊丽河碎叶界热海(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到碎叶与丝绸之段中汇合继续向可达中亚亚与欧洲这条由于平缓易行多水草为商旅提供了极大便利故此线为唐朝联系亚诸国最主要丝绸之

(2)唐朝域丝中线

唐代域丝绸之中线汉时称出玉门关沿天山麓和塔克拉玛干缘直达葱岭线它所地区(甘肃安县)(新疆哈密)(新疆吐鲁番) 焉耆(新疆库尔勒)龟兹(新疆库车)拔换(新疆阿克苏)通向中亚碎叶(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怛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江布尔)它由伊—焉耆焉耆—安—碎叶碎叶—怛罗斯段构成

①伊

亦称伊其起于伊纳职县“自“县独泉华驼泉渡茨萁水过神泉罗护守捉达匪草堆赤亭守捉与伊合”再向可达安都护府治所交河郡

—焉耆

—焉耆般又称为银山敦煌文书《》载: “银山出天山县界向焉耆国碛卤唯近烽足水草通人马”另《新唐书·地理四》亦载:交河郡天山军安昌两天山人谷确石碛银山碛又四焉耆界吕光馆盘石张三守捉渡淡河焉耆镇

根据上述两则史料及相关记述银山长七程多“碛卤”通常沿烽燧境内高昌天山县实际上分小截两线:其中高昌—交河—天山构成线;而高昌—平—安昌—天山则构成两线由天山县(天山军)向礓石碛银山碛焉耆界吕光馆;又盘石张三守捉渡淡河即到达焉耆镇

③焉耆—安

自焉耆过铁门关又二于术守捉又二榆林守捉又五龙泉守捉又六夷僻守捉又七夷僻守捉又六赤岸守捉都护府

实际上焉耆《新唐书》记载非常清晰由焉耆(新疆焉耆县)过铁门关(新疆库尔勒)于术守捉新疆遮留谷口)榆林守捉(新疆英噶萨尔)龙泉守捉(新疆英噶

萨尔)夷僻守捉(新疆轮台县)夷僻守捉(新疆阿巴特)赤岸守捉然后再就可到达安都护治所龟兹镇(新疆库车县)

④安—碎叶

出柘厥关渡白马河入俱毗罗碛苦井俱毗罗又六阿悉言又六拨换曰威戎曰姑墨临思浑河渡拨换河中河距思浑河小石又二于阗境之胡芦河又六大石曰于祝曰温肃粟楼烽又四度拔达岭又五顿多乌孙所治赤山又三渡真珠河度乏渡雪海又三碎卜戍傍碎卜水五热海又四贺猎又三叶支出谷碎叶川口裴罗将军碎叶碎叶水羯丹山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白碎叶米国又三又六顿建又五阿史不来又七俱兰税建又五怛罗斯

—碎叶作为丝绸之中线最重要起点在安都护府治所龟兹镇由安出柘厥关(新疆库车苏巴什)向渡白马河(新疆拜)后俱毗罗碛(新疆赫色勒碛)俱毗罗(新疆赛拉木)阿悉言()拨换(亦曰威戎姑墨治所新疆阿克苏)威戎姑墨渡思浑河(新疆塔木河)拨换河(新疆阿克苏河上游)小石渡葫芦河(新疆托什干河)大石(亦称曰于祝为温肃治所新疆乌什县)粟楼烽越拨达岭(帕米尔乌什别迭山口)过顿多(即乌孙治所赤山吉尔吉斯斯坦乌什提克)渡真珠河(吉尔吉斯斯坦锡尔河上游)翻乏岭(吉尔吉斯斯坦塔斯克尔塔山)渡雪海(即乏岭上湖群);又碎卜戍沿碎卜水行热海(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伊塞克湖岸)贺猎叶支岀谷碎叶川(即楚河)裴罗将军碎叶(又名素叶水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碎叶水羯丹山姓可汗常在此立君自碎叶先后米国顿建阿史不来俱兰税建最后到达怛罗斯

需要说明域丝绸之中线由安拨换在拨换折向方向并与域丝交会随后再行碎叶到达整个域丝中段顶点之也是整个域丝交会处也是狭义域(新疆境内)丝线与中线交会点由此向可以直通中亚怛罗斯更为遥远亚与欧洲故而碎叶在域丝绸之交通史上具非同地位

(3)唐朝域丝线

唐代域丝绸之线为汉代以降就已存在线它是条穿行于昆仑山麓与图伦碛(新疆塔克拉玛干漠)缘之间由河走廊并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典合且末于阗朱俱波疏勒拨换葱岭翻越喝盘陀(地在葱岭守捉)通向中亚河中地区它由瓜—于阗于阗—疏勒疏勒—拨换疏勒—葱岭守捉线疏勒镇以后开始分岔:拨换方向线与中线汇合重叠并折向直通碎叶与怛罗斯;而疏勒也条向线是折向通向葱岭群山之中喝盘陀

①瓜

作为域丝绸之线最在传统文献

尽管对此少记载但敦煌文书《都督府图》对瓜之间非常详细记载如果我们以此为依据再结合史料完全可以考订其间现将上述文书相关内容迻录如下:

:右在为名去清泉

清泉:右在去横涧廿承前在瓜常乐县刺史李无亏以旧石碛山险迂曲近贼奏请近安置

奉天授二年五月八日敕移就在神泉观庄侧故名神泉

为清泉戍置在因改为清泉

横涧:右在去白亭廿刺史陈玄珪为中间迂曲奏请奉证(圣)元年二月卅日敕置因以为名白亭:右在长亭同前奉敕移为置白亭烽下因烽为号

长亭:右在廿去甘草廿五同前奉敕移为置在长亭烽下因烽为号

甘草:右在卌五去阶亭廿五前刺史李无亏为中间奏请奉敕甘草因以为号

阶亭:右在去瓜常乐同前奉敕移为在阶亭烽侧因烽为号

:右在其去头廿五刺史李无亏为其山险亏敕奏请安置遂废

其头:右在去悬泉同前奉敕移废

悬泉:右在卌五旧是山空谷唐永淳二年录

奉敕移就山悬泉谷置去头去鱼泉同前奉敕移废

鱼泉:右是唐咸亨四年刺史李祖隆奉敕置

去瓜常乐卌五去悬泉同前奉敕移废

无穷:右在在无穷山置去其头卅五

空谷唐永淳二年奏移就移废

空谷:右在在空谷山去无穷

去黄谷为同前移遂废

黄谷:右去去鱼泉廿五为同前移移废

考诸上述文书我们发现瓜之间前后共存在过四个其中不少站往往也是烽所在之地如果根据文书记载与方位可以进步地对这些空间分布进行考察其实该段应该分为严耕望先生依照瓜方向认为其依次为阶亭甘草长亭白亭横涧清泉敦煌郡;其则为常乐(瓜常乐县置)鱼泉黄谷(后废)空谷(后废)无穷(后废)悬泉(新置)其头(后废)豆卢军

于阗

寿昌县阳关故蒲昌海岸千自蒲昌海七屯汉伊修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康艳典为镇使以通域者

亦谓之弩支艳典所筑特勒井渡且末河播仙镇故且末高宗上元中更名悉利支井祆井勿遮水守捉移杜堡彭怀堡守捉于阗

关于本段敦煌唐代多条文献如《伊等地志》(S.367)地志》(P.5034)《唐》(S.0788)和《寿昌县地志》等均记载其中尤以前者记述最为详尽现迻录相关内容如下:

……石千七本汉楼兰国……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来据此胡人因之以成聚落亦曰典合四面皆是上元二年改为石去石镇二鄯善质子尉屠耆归单弱请天子国中伊修之朊愿遣专田积谷得衣(依)其威重汉遣司马及吏士七田(屯)伊修以镇之即此胡以鄯善大遂为小鄯善去石镇二康艳典之居鄯善先筑此因名新汉为弩之蒲桃去石镇四艳典所乐种蒲桃于此因号蒲桃萨毗去石镇四所筑近萨毗泽山险阻吐蕃及吐谷浑来往不绝鄯善周回千六卌步去石镇廿步汉鄯善璀坏幡(播)仙镇:故且末国也《汉书·域传》云:“去上都六千八廿隋置且末郡上元三年改幡(播)仙镇右七在七且末河源从山大谷口出其源去镇且未下过因以为名以前镇并陷吐蕃蒲昌海在石其海周广四《汉书·域传》云:“黄河出葱岭出于于阗山下其河流与(于)葱岭河合流蒲昌海亦名塭(盐)泽者也去玉门关三伏流地下出积石山为中国河焉……

比较《伊等地志》与《新唐书·地理七》两则史料均涉及与丝绸之线相关记载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文书记述存在不少疏漏与错讹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些非常信息:蒲昌海亦名盐泽(新疆罗布泊)距玉门关三两条材料完全吻合其“七”(七田恐误抄)即七屯简称(小鄯善新疆若羌)去石镇(又名典合大鄯善属汉楼兰国新疆若羌县)二;新亦名弩支或弩之在石镇以;而萨毗则在石镇以《新唐书》与诸史失载也意味着萨毗在石镇以再向就是幡仙镇或曰播仙镇即汉代之且末国

概言之此段于阗属于典型域丝线通敦煌郡阳关沿阿尔金山行三穿过浩瀚塔克拉玛干蒲昌海(新疆罗布泊)再继续在大漠沿且末河岸向七屯再二弩支继续向先后特勒井到萨毗渡且末河可达播仙镇(即且末古)悉利支井祆井勿遮水守捉及移杜堡彭怀堡守捉(新疆策勒)再行三可达于阗镇(新疆和田)

③于阗疏勒

于阗苇关勃野渡系馆河郅支满曰碛苦井黄渠双渠故羯饭馆也演渡疏勒镇

阅读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从于阗(和田)到疏勒(喀什)其间需途苇关勃野吉良镇(新疆皮山县央)郅支满(即碛新疆叶)及苦井黄渠双渠(故羯饭馆新疆克孜勒)演渡再向疏勒镇(新疆喀什)

④疏勒拨换疏勒葱岭守捉

自拨换碎叶(此碎叶为衍文)渡浑河济独馆故和平铺也故达干谒者馆又六据史德龟兹境也曰郁头在赤河岸孤石山渡赤河岐山葭芦馆达漫疏勒镇三面皆在水中亦在滩上赤河来自疏勒葛罗岭分流合于入据史德界

由上不难发现:丝线由于阗疏勒段其向丝绸之往往需要在疏勒分:其由疏勒折向方向其直通拨换并连接碎叶故在拨换开始了域丝线与中线汇合由疏勒折向直通葱岭山谷葱岭守捉“自疏勒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葱岭守捉故羯盘陀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开元中置守捉极边之戍”由于塔木盆地边缘分别横亘着高耸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与天山其山脉走势往往决定着丝线与中线走向而塔木盆地又是上述三大山脉激烈碰撞之地地处现印巴克什米尔事实造成了域丝中线线由于天山与昆仑山脉方向呈现弧形(或拱形)折转从而使得域中线与线丝定程度上具走向特征

(4)唐朝走向丝绸之唐代在丝绸之如果说走向线中线线为主干通那么呈现走向并沟通线—中线中线—线存在使得唐朝域丝绸之呈现网络状结构它作为非主体性通行方式成为主体通行方式效补充尤其在唐朝遭遇激化民族冲突或者面临不利军事态势这些往往会造成走向丝绸之部分安全形势面临威胁此时这些通常常成为商旅重要选择现就相关史料作以下考论:

①沟通线—中线

唐代沟通域丝两线以穿越天山作为主要通行方式主要集中在之间对于这方向唐史典籍虽然极少记载但是现存敦煌域文献却保存了不少珍贵史料其中尤以《记载最为丰富它详尽地记载了以为中心条丝正如现存其他文书这份文书也存在部分文字残缺问题但总体上尚属完整为了考察其分布现迻录相关文字如下:

达(? ):

赤亭:右出蒲碛卤杂

新开:右出蒲(贞)观六年泉井.之扼见阻贼不通

花谷:右出蒲昌县界合柳中向庭丰水草通人马

移摩:右出蒲昌县界移摩谷合柳谷向庭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萨捍:右出蒲昌县界萨捍谷合柳谷向庭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突波:右出蒲昌县界突波谷合柳谷向庭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乌谷:右出高昌县界乌谷山向庭足水草峻险石粗惟通人径马行多损

他地:右出交河县界向柳谷通庭足水草通人马

白水涧:右出交河县界向处月已诸蕃足水草通车马

银山:右出天山县界向焉耆国七卤唯近烽足水草通人马行

考诸《洲连接丝各地 “赤亭部起点为蒲昌县赤亭镇由于文书残缺我们并不清楚其具体走向那么它是否通往天山以呢?如前引《新唐书·地理四》在伊过“赤亭守捉”故此基本符合伊条件“新开”在史料记述上由于与此相关文书同样残缺文字多脱漏“右出蒲……观六年……泉井……之扼见阻贼不通”文字见载根据该条内容可以判定该起点也应是蒲昌县因“新开”故出现时间应该相对较晩;又唐代年号中含“观”字者太宗“贞观”又因在文书中记载“井泉”字样且与赤亭紧邻前述《新唐书·地理四》“伊”条记载伊曰:“自县独泉华驼泉渡茨萁水过神泉”与文书中“泉井”亦相吻合因此赤亭新开均与伊诸多记载吻合它们都是沿天山行进不符合连接丝条件

阅读上述文字我们发现由通往庭各地少花谷移摩萨捍突波他地乌谷六系明确跨越天山博格达峰其间通行于与庭之间故完全可以判断它们属于连接丝中线与线;而乌谷白水涧两由于文书记载更为含糊不清因此还需要略加考证银山前述《新唐书·地理四》已论及它由通向焉耆通行略呈走向因此不应将其纳入沟通丝中线与线之列于白水涧文书记载它“出交河县界向处月已诸蕃”通向突厥处月部成先生过实地考察认为作为“过天山它“傍白杨河之侧”由吐鲁番盆地进入天山山脉中片谷地——柴窝堡盆地条大陈国灿先生考证称其“沿着白杨河河谷穿越天山山谷白水镇到达天山现吐鲁番乌鲁木齐基本上沿这条线修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花谷移摩萨捍突波他地乌谷白水涧七均属贯通域丝中—线重要

需要说明上述跨越天山并沟通丝七条通它们多从通往庭然而这些不仅在通行条件而且在起点与程上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尽管花谷移摩萨捍突波他地白水涧诸沿途水草丰美均能“通人马”其中尤以移摩萨捍突波白水涧四通行条件最佳还可以通“车牛”或“车马”但是花谷仅能通人马而不能以充当车;而乌谷“峻险石粗惟通人径马行多损”通行条件最差移摩萨捍突波三蒲昌县界为起点他地白水涧两则起于交河县而花谷乌谷两则分别以柳中高昌为起点移摩萨捍突波他地四通往庭它们分别从移摩谷萨捍谷突波谷等谷属于排以走向穿越天山且相距较近可能属于相互平行线过天山柳谷“柳谷”作为条重要通行谷从“交河县行八入谷柳谷渡金蒲类县”故常常会成为军事行动行选用线如贞观八年侯君集征高昌元和八年月回鹘袭取安由此谷

跨越天山通达程长短不除白水润不详多为七如突波萨捍花谷三均“七移摩“七乌谷他地二程较短前者长度仅为所之捷径但也最为艰险;后者不过区区四通行条件则稍好于乌谷

②沟通域中线线

唐代沟通域丝线中线它以穿越塔木盆地及漠边缘绿洲为通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伊—焉耆

a.—伊

—伊即矟竿它横跨塔为唐代部通河重要干常常与其莫贺延碛(即第五)并称于世虽然传统文献对此罕记载但是敦煌文献却记述颇丰如法藏敦煌文献《都督府图英藏敦煌文献《光启元年二月廿五日书写伊等地志》均非常详细记载现迻录相关原文如下

都督府图》在记述之间清泉横涧白亭长亭甘草阶亭黄谷悬泉鱼泉无穷

其头广显乌山诸时曰:

已上右在廿七步瓜常乐界同前奉敕置姓越界供奉如意元(年)四月三日敕移就矟竿证圣元年正月四日敕遭贼少草运惣难矟竿停改于第五来往又奉年二月廿七日敕第五中惣置拟供容使等食付王孝杰并瓜更检问令瓜捉三挰四检瓜数如前

又《伊等地志》亦曰:

管辖三:伊吾纳职柔远……伊吾县在郭下……烽七:水源毛瓦狼泉香枣般兰泉速度谷移他具;戍三:墼亭赤亭矟竿……纳职县廿……戍泉;烽八:不到泉永安柘厥花泉足末……柔远县……烽四:白望白杨山移地具独堆;柔远镇隋大业二年置伊吾郡因置此镇……伊吾军

考诸上述法藏英藏敦煌文书其《都督府图》明确记载

矟竿伊等地志》“矟竿戍”而《太平寰宇记》则“矟竿馆”由于“戍”为屯驻军人之所而“馆”为设置供行旅通行之馆可见矟竿系因馆戍而得名表明它在历史上不仅真实存在并长期实际通行

唐代国家为了保护并保证在域丝通畅政府往往在上设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考察了解域丝通行状况由于敦煌文书《都督府图》(P.2005)对矟竿设置以及各段程均非常明确记载这位我们探讨洲—伊之间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其文略曰:

:右在为名去清泉

清泉:右在去横涧廿承前在瓜常乐县.其在神泉观庄侧故名神泉为清泉戍置在因改为清泉

横涧:右在去白亭廿.因以为名

白亭:右在长亭同前奉敕移为置白亭烽下因烽为号

长亭:右在廿去甘草廿五同前奉敕移为置长亭烽下因烽为号

甘草:右在卌五去阶亭廿五前刺史李无亏为中间奏请奉敕置甘草因以为号

新井广显乌山已上右在廿七步瓜常乐界同前奉敕置遣姓越界供奉如意元(年)四月三日敕移就矟竿证圣元年正月四日.竿停改于第五来往又奉年二月廿七日敕第五中惣置

双泉:右在常乐县界唐仪凤三年闰敕移矟竿就第五莫贺延碛置.去瓜常乐县界乌山去第五

第五:右在册步同前奉.去双泉冷泉卅步

冷泉:右在七步同前奉敕置去第五卅步去胡桐

胡桐:右在同前奉敕置去冷.泉去伊柔远县界赤崖

考诸上文《伊等地志》可知:唐代伊管县三:伊吾纳职柔远伊吾县在郭下;伊吾军纳职县廿柔远县;柔远镇由于伊使得(即矟竿)呈现出走向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纳职柔远两县以及柔远镇不可能在故-伊而伊吾县则应包括在内由于唐代站“大抵皆沿烽戍建置”这样既便于传递信息利于军事行动也可起保护之效故此伊吾县烽戍也应设置在这条伊吾县烽七:水源毛瓦狼泉香枣般兰泉速度谷移他具;戍三:墼亭赤亭矟竿

同样都督府图》所载并非都存在于因此还需要排除不在该而这就需要对各个站在方向之间位置空间距离进行必要考察检《都督府图》发现:站包括清泉横涧白亭长亭甘草阶亭新井广显乌山双泉第五冷泉胡桐其头悬泉鱼泉无穷空谷黄谷等二基于诸不在方向完全可以排除前往瓜且位于其头悬泉鱼泉无穷空谷黄谷等七站在地理方位上虽地处却折向了方与故长亭甘草阶亭三也应排除在此之外;新井广显乌山双泉第五等五原本不属(即矟竿)由于安全因素而移就硝竿因此清泉横涧白亭新井广显乌山双泉第五冷泉胡桐另外伊吾县烽七戍三原本在由于其地理情况不明很难判断它们在该具体位置但是基本可推断矟竿戍可能为矟竿之地很大可能是该出伊以后新起点再者敦煌县为郭下豆卢军则在;而伊伊吾县为其郭下因此该行之处少不应遗漏上述诸地

综上所论我们方向应沿着豆卢军玉门关清泉横涧白亭新井广显乌山

双泉第五冷泉胡桐矟竿戍()伊吾县(属

)

b.

即大海为唐代由敦煌郡通往高昌郡

交通大关于此得名之由或许和之间具体而言就是其噶顺戈壁库姆塔格唐代称之为“大海”大海由此得名唐代以前典籍对该地情况多涉及如《汉书·域传》称“元始中车师后国出五船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开新避白龙堆之阨”又《三国志》卷三裴注引《魏略·戎传》曰:

从敦煌玉门关入……从玉门关横坑辟三陇及龙堆出五船到车师界戊已校尉所治高昌与中合龟兹为新

事实上《三国志》龙堆也就是《汉书》之白龙堆日本学者岛崎昌详细地考证认为《魏略·戎传》所载之“新”就是通往大海

由于汉代域丝绸之中线其中系唐代瓜通往伊但苦于它必须木盆地部边缘白龙堆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行人总想极力避开此如前述汉代戊已校尉徐普直到三国魏晋时期由玉门关横坑出五船之即达高昌“新也竭力避开白龙堆糟糕通行环境《元和郡县图志》卷四“”条云:到金千四楼兰国千二难行”同书卷“柳中”条复曰:“贞观四年(640)置当极险固……大海在县”通过遍考唐代史籍我们发现唐代碛向方向并无金存在故这应属之讹综上材料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并难行”并过大理应是唐代大海

需要指出唐代传统文献对“大海”虽多不见载但唐敦煌域文献却多记述如前《》(P.2009)记载唐代通各地其中就条大海其“大海出柳中县界千三常流人行迷误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赴水担粮屡践往来困弊”又吐鲁番阿斯塔纳188号墓出土都督府牒文庭贼下逐大海”均表明“大海真实存在唐代时称之为“柳中前述《》如此《太平寰宇记》 同样载:“柳中裴矩《域记》云:‘自高昌去瓜千三乏水草人难行四面茫茫不可准记惟以六畜骸骨及驼马粪为标验以知’”上述史料无不表明:此通行条件不佳还需要穿越大片流但是途较为顺直远比由下缩短很多域中部通往内地条重要尤其在遭遇紧急军情之时不失为条可供选择捷径

由于史料所限我们不可能清晰地得出非常详尽行线但仍然可以勾勒出这条大概:它由出发直向兴胡泊(新疆哈拉淖尔)玉门关越白龙堆噶顺戈壁柳中县高昌县可达安都护府治所

c.—焉耆

—焉耆即通常所载“大碛时亦称“大碛关于此《旧唐书·焉耆传》载贞观六年(632)焉耆王突骑支遣使贡方物“复请开大碛以便行李太宗许之自隋末罹乱遂闭域朝贡者皆由高昌及是高昌大怒遂与焉耆结怨遣兵袭焉耆大掠而去”关于焉耆王恳请开通大碛《新唐书·焉耆传》与《资治通鉴》等诸书所载略同表明大碛在隋末以前曾度通行其最大特点就是由焉耆直通而无需过高昌焉耆之举造成高昌贸易大受影响直接冲击高昌国凭借扼守丝便利征敛丝绸等商品过境商税特权其影响程度之大诚如日本学者松田寿男所言:“商变更对于依存于商业绿洲国家来说是个生死攸关问题”由此不难理解高昌国“愤怒”以及随后发兵袭击行为并大肆劫掠而去高昌国“傲慢”之举方面直接挑战了国势正在蒸蒸日上大唐帝国权威;另方面也表明高昌企图阻碍大唐帝国“宏图伟略”于是代雄主唐太宗便命名将侯君集亲率军大举迅速平定了高昌之乱为唐朝进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唐政府逐渐以(原高昌国)为支点使得过包括大碛在内域丝非常畅通但是遗憾传统典籍对唐政府在大碛沿途镇戍屯垦罕提及尤其设置镇戍烽燧等方面情况严重阙载如此造成我们很难弄清此详细通行状况些学者通过对这带地形状况考察基本弄清其线情况它“由(敦煌)径向兴胡泊玉门故关然后沿疏勒河下游古而行抵蒲昌海(即罗布泊)溯孔雀河谷直抵焉耆

当然焉耆并非仅条通实际上还域丝线敦煌文书《伊等地志》(P.5034)称“去焉耆千六水草当蒲昌海度计戍河”线蒲昌海并沿阿尔金山绿洲基本上与前述—于阗重合程虽长但沿途自然条件稍好于蒲昌海此计戍河或许就是孔雀河因此此线应出自故阳关沿阿尔金山七屯再折向蒲昌海循孔雀河行就可到达天山绿洲镇焉耆了

书评(0)

如何追书:

【友情提示】追书不用愁,免费领取红薯银币!

【安装APP】 戳这里下载客户端,在客户端内搜索:“102130”即可阅读,每日签到领银币,好书免费读!

【百度搜索】 在百度中搜索:红薯中文网,进入网站并搜索本书书号“102130”,即可找到本书。

微信内可长按识别

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红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