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丝绸
3~6世纪随着交流进步开展此前丝依然继续使用但是随着原区河走廊和形势变化以及自然环境变迁与河陇丝绸也出现些明显变化
魏晋时期丝绸了很大发展在原基础上发展为与新对此《三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注引《魏略·戎传》对丝记载甚详其文曰:
诸汉初开其……从敦煌玉门关入前二今三从玉门关出婼羌转越葱领县度入大月氏为从玉门关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头居卢仓从沙井转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诣龟兹至葱领为从玉门关出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到车师界戊已校尉所治高昌转与合龟兹为新
且志小宛精绝楼兰皆并属鄯善也戎卢扞弥渠勒穴山(即皮山)皆并属于阗罽宾大夏高附天竺皆并属大月氏
尉梨危须山王皆并属焉耆姑墨温宿尉头皆并属龟兹也桢莎车竭石渠沙夜依耐满犁亿若榆令损毒休修琴皆并属疏勒自是以大宛安息条支鸟弋(名排特)此四次在本也无增损
新至东且弥且弥单桓毕陆蒲陆鸟贪皆并属车师后部王王治于赖城魏赐其王壹多杂守魏侍号大都尉受魏王印转则乌孙康居本无增损也鸟伊别在康居又柳又岩又奄蔡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
根据上述史料我们不难发现从东汉末年以后丝主即改称;同时天山麓重新开通条新丝通常被称为新或新时也称新不过汉前期开辟(即魏晋)仍在使用为了使对这时期丝考察更加充实在依据传统文献基础上结合考古发掘以及相关学者实考察可以探索出更为清晰线
(1)魏晋城丝
魏晋丝以河敦煌郡为起点出玉门关沿疏勒河在罗布泊附近进入白龙堆沙漠约四百五十千米到达鄯善打泥城(今新疆若羌)汉魏际鄯善力雄强其王都所在打泥城当要冲出玉门关后不再途楼兰而是径直沿阿尔金山麓到达部善历史上连接敦煌与塔里木盆东部罗布区可能直就两条:其条或许要稍远些并要克服缺水和难以放牧困难但却可长年穿越阿尔金山即前山昆仓山脉东段光禿高坡此被罗布人称为山以区别另条被他们称为沙沙边是库鲁克塔格山面则是阿尔金山冰川山脚顺着这条长长洼缘延伸到最深处进人疏勒河谷
斯坦因把从喀拉库顺沼泽部边缘到敦煌沙分为三段第段从喀拉库顺沼泽部边缘开始随后紧挨着个目前已干涸巨大盐渍湖床岸向前延伸在从阿布且出发后第个停留墩里克两条通往沙漠和山区在此分开这部分总长约百五十八英里区部与罗布湖盆样长第二段从阿其克库都克井至能够接受整个疏勒河水系水源沼泽盆这条线超过九十六英里长其特征是沿着条大峡谷进下水很容易获得第三段线自疏勒河床至敦煌绿洲总长约九十七英里先从敦煌沿昆仓山最部主体山脉阿尔金山山麓塔里木盆绿就是若羌绿洲这样条线若羌作为支游牧部落居于敦煌和且末或车尔臣间山对此《汉书》明确记载《汉书?传》称起点出阳关自近者始婼羌这条沿阿尔金山光禿高坡过大片缺乏水草荒漠带可以长年通但其艰难程度不亚于过罗布洼沙漠线
对于古代那些希望从塔里木盆或柴达木盆进入敦煌旅阳关所在湖绿洲是唯能够提供水和牧草方东来往旅必须在此补充足够水草才能东向进入敦煌自阳关百五十多千米处安坝其间除戎卢斯台聊可驻足外绝大部分方都是戈壁因此阳关对于防御来自阿尔金山方向对敦煌入侵至关重要;而后昆仑山麓七百千米至且志(今新疆且末)小宛(含尼雅)精绝楼兰(属部善)诸;再通过戎卢(今新疆民丰县)以百五十千米扜弥渠勒再往百五十千米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今新疆皮山县)往约三百千米到莎车(今新疆叶尔羌)由此又县(悬)度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过塔什库尔干(竭盘陀)到达瓦罕谷进入大月氏安息等或罽宾大夏(两今在阿富汗)等至天竺形势诚如《魏略·戎传》所云:且志(当为‘末’字误)小宛精绝楼兰皆并属鄯善也;戎卢扜弥渠勒穴山(即皮山)皆并属于阗;罽宾大夏高附天竺皆并属大月氏此外在天竺城即浮屠出生又车离受大月氏统治;盘越也在天竺东而极转东尽矣
(2)魏晋丝
它包括自敦煌玉门关楼兰与汉代汇合线《汉书》《后汉书》对出玉门关后距楼兰程皆无记载鱼豢《魏略·戎传》则记述明确:从玉门关岀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头居卢仓从沙井转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诣龟兹至葱岭为鱼豢详细描述了从玉门关和长城最延伸至楼兰遗址这条沙漠线上些主要段《魏略》提到故楼兰(今新疆罗布泊区)即斯文赫定发现又过斯坦因考査楼兰遗址斯坦因于1906年在楼兰遗址考古发现大量文书应属于同时期称为故楼兰说明鱼豢时代楼兰古城已遭废弃那么由此至龟兹线也随衰落由于《魏略》编纂时这里仍人居住所以这个故字表示将这个方与度成为楼兰罗布区部加以区分上文引用《魏略》提到诸此楼兰很可能就是指罗布区部从故楼兰向转山危须(今新疆焉耆县)尉梨(今新疆尉犁县)(此三属焉耆)等前往龟兹(今新疆库车)旅常常发现不论是选择库尔勒还是顺着塔里木河上沿库鲁克达里雅河床前都将是最近线《魏略》与汉代所区别汉代指转诣龟兹至葱岭不包括自玉门关至龟兹楼兰段
1931年春陈宗器先生考察了由玉门关出至罗布淖尔印证了《魏略》记载和斯坦因结论由玉门关九十里至榆树泉疑即都护井也由此五十四里入绵延三十里迈赛群(无数奇怪小岛谓)出迈赛群五里沙丘即《魏略》所述三陇沙沙堆狭长向伸展三里出沙不远废墟垣址可辨即居庐仓遗迹也十五里为五棵树井已干涸掘二三尺即可得水由此沿孔达格边百二十里绕阳达胡都克原井但已腐朽不可饮折百三十里稍可得水复沿陡坡戈壁几百里人纯粹咸滩转百三十里咸滩高作长条蜿蜒状东当系汉白龙堆蜿蜒如龙形灰白色咸块则成鳞状故白龙堆名至此而达罗布泊东岸仍古楼兰境楼兰古废弃时间不见于史载其废弃可能并非短时间实现应该个较长历史过程
关于晋交通状况《晋书》失载据魏郦元《水注》引晋释安《释氏记》记载葱岭河(塔里木河)屈茨(龟兹)乌夷(焉耆)禅善(鄯善)入牢兰海者也郦元注云河又东流迳渠犁……又东迳楼兰城而东注……于渤泽即所谓蒲昌海也说明晋时塔里木河由孔雀河注人罗布泊水系并无太大变化1980年新疆考古所在楼兰城烽火台遗址进考古调查发现其内部版筑夯土结构是汉代遗物外部垒砌土块属魏晋时期又出土木简和纸文书亦证实楼兰确为魏晋长史府驻这些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说明魏晋时期楼兰仍起着丝继站作用
日本人橘瑞超于1910年拾得长史李柏致焉耆王两封信称月二日到此(旁注‘海头’二字)后森鹿三根据照片复核发现出土点在楼兰古城约50千米斯坦因编号为LK遗址说明长史府驻在公元330年以后已由楼兰徙至海头信云:王使回复罗从虏与严参事往想是到也不楼兰循孔雀河去焉耆古而由虏往可能即因东晋时塔里木河下游改主流不再流入罗布泊导致楼兰古城废弃罗振玉王维《流沙坠简》序结合汉文文献与斯坦因考古发现指出《魏书?张骏传》所谓都护(当为长史误)戍己校尉玉门大将军三营分别屯海头高昌玉门成鼎足势则自魏晋讫凉海头为重盖不待言也就是说楼兰古城作为军事基被弃而不用但并不意味这条完全废弃在后来时光里由于特殊原因仍人此
东晋高僧法显求法曾途白龙堆他在隆安三年(399)由长安出发四年秋抵达敦煌他对敦煌描写是:塞东可八十里可四十里表明汉时向延伸很远古代长城线上驿站也已废弃不用在《佛记》描述途白龙堆情况云:敦煌太守李浩供给度沙河(即白龙堆沙漠)沙河多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全者上无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十七里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部善由于楼兰废弃其程可能通往米兰和若羌他十七天程正好与斯坦因从阿布旦到敦煌程相合斯坦因估算程也与法显说法致从部善十五日到乌夷即汉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前秦时苻坚遣吕光征大军或此吕光这次进军线史书并无明确记载《晋书?吕光载记》提到吕光大军到达高昌《资治通鉴》卷百五孝武帝太元八年条记载:秦吕光越流沙三百余里焉耆等诸皆降胡三省注云:自玉门出渡流沙至部善至车师他认为昌光征大军从敦煌出玉门向进入罗布洼(部善境)然后向翻过库鲁克塔格进人吐鲁番盆(高昌郡车师)然后由吐鲁番出发向攻入焉耆再向攻龟兹根据这思罗新认为吕光军队从敦煌出玉门关沿疏勒河故(即阿奇克谷)进羊塔克库都克库木库都克循着库姆塔格沙漠缘抵罗布泊米兰绿洲这时鄯善都已从打泥(今新疆若光)迁到伊循(今新疆若羌米兰)在鄯善获得休整补充给养后军队向循罗布泊岸到达楼兰古城带休整再由此渡孔雀河然后翻越库鲁克塔格柳到达前秦高昌郡向进入车师
吕光大军翻越库鲁克塔格所应当自古就已存在而在汉魏以来又得到官方保护沟通楼兰(罗布泊区)与车师(吐鲁番区)两主要《高僧传?智猛传》记载后秦僧人智猛赴印度求法招结同志沙门十五人发迹长安渡河跨谷三十六所至凉州城出自阳关人流沙凌危履险…遂历鄯善龟兹于阗诸备瞩风华从于阗二千里始登葱岭他们当了这条线楼兰充满了艰险人们所以乐于利用它首先因为其途相对较近但还另外原因当伊吾遭受敌人侵扰人们则要极力避开人为危险于是开通楼兰并直沿用几个世纪除了其途较近外更重要是避开天山以游牧民族袭扰而如果沿天山脚下延伸并过伊吾那条途更远安全保障人们总是愿意选择而不愿选择途罗布泊沙漠那条
自汉至鱼豢时即鱼豢所谓变化较大自敦煌入利用了鱼豢所谓新和由伊吾(今哈密)至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今吐鲁番)再至龟兹支线过龟兹以后姑墨(今新疆阿克苏)温宿(今新疆乌什县)尉头等(此三属龟兹)再桢莎车竭石渠沙夜依耐满犁亿若榆令捐毒休修琴等诸(属疏勒)可至葱岭鱼豢以后原与交通在自河进入线比两汉时重要变化就是在原基础上更多利用了新又因此开发出新我们注意到故楼兰至龟兹(即所谓)在三四世纪时尚被利用但以后逐渐废弃
(3)魏晋丝新
上文鱼豢所谓新即新它是相对两汉而言条新当时天山以诸间本来相通只是因为面受匈奴威胁与控制以致诸未与汉通东汉永元三年(91)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塞空至此汉朝开筑新条件基本成熟然而何时开通此《后汉书》并未提及直到元始年间《汉书·传》曰:车师后王新出五船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里半避白龙堆阨车师后王姑句以通当为拄置心不便也表明此时新或许已成它是自敦煌至车师界高昌而后入条支线由天山连通亚草原条丝绸根据鱼豢记载高昌是戊己校尉所治那么自玉门关至高昌新会更多得到利用就可想而知了故楼兰丝衰落虽与自然条件关当然也与新更多使用不无关系这条从玉门关出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赴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历东且弥且弥单桓毕陆蒲陆乌贪(皆并属车师后部王)诸向与龟兹汇合此绕较远然而辟三垅沙及龙堆险至龟兹与汇合从而实现汉代以来逾葱岭目:尉梨危须山王皆并属焉耆;姑墨温宿尉头皆并属龟兹也;桢莎车竭石渠沙夜依耐满犁亿若榆令捐毒休修琴皆并属疏勒自是以大宛安息条支乌弋
2.法显与魏晋河陇丝吐谷浑
魏晋际正处于大分裂乱世战争频繁原与交流骤然下降从河进入大丝由于诸割据政权阻隔而不畅故此时只能借助丝绸支线进入尽管如此佛教得到广泛传播无论诸胡统治下方还是东晋朝统治下方都崇信佛教各方都对佛教格外垂青使得作为僧侣法显成为可能
法显(约337~424)东晋著名僧人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天竺取据《法显传》记载:法显以弘始二(元)年(399)岁在己亥与慧景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初发迹长安度陇乾归(即秦)前至辱檀(即凉)度养楼山至张掖镇夏鼐分析三条线其是由宁大通县越祁连山到达张掖便是根据法显这条线而来秦建都苑(今甘肃靖远)凉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所谓养楼山日本学者足立喜六认为是养女山即今宁大通河帯山脉
也就是说法显从长安出发陇右东部进通过金城(郡治今兰
州)平(郡治今青海乐都)临羌城(今青海湟源)沿河水(今大通河)翻越祁连山历河走廊张掖绕过当时战火不息姑臧(今武威)再循河走廊入酒泉玉门晋昌凉兴敦煌等郡抵达随后再向沿阿尔金山麓到达焉耆向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闻越葱岭取今印度河流今巴控克什米尔入阿富汗境再折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达天竺(今印度)境法显部分线与后来吐谷浑重合这条通重要性从吐谷浑立以后更日益凸显
吐谷浑所崎岖气候多変但除去山口段山艰险外这条上不少区适于农耕势相对平坦较易通虽然过吐谷浑至河走廊绕较远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人此高僧法显通过这条《高僧传》卷十三《释法献传》还记载海延水人法献他在刘宋元徽三年(475)发踵金陵游巴蜀出河芮芮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断绝遂于于阗而反佛教僧侣也可利用这条入蜀《高僧传》卷三《昙摩蜜多传》记载县摩蜜多関宾人少好游方龟兹敦煌至凉州以宋元嘉元年(424)辗转至蜀俄而出峡止荆州《高僧传》卷十记载释慧览酒泉人曾游顶戴佛钵仍于屬宾从达摩比丘咨受禅要达摩曾入定往兜率天从弥勒受菩萨戒后以戒法授览览还至于阗复以戒法授彼方诸僧后乃归由河他线很清楚从宾归先至于阆大约从于阗东进至部善而后入吐谷浑向入蜀最后到达刘宋都城建康昙摩蜜则从凉州至蜀慧览由河于蜀居左军寺皆由吐谷浑另《高僧传》还记载犍陀罗人那崛多他于周武成元年(559)由线于阗越阿尔金山进入柴达木平金城陇诸郡再赴长安
上述法显法献释慧览阁那崛多等僧侣所也就是后世常说吐谷浑它很早就引起研究交通学者关注丁謙先生在《新唐书?传考证》谈到青海(即吐谷浑)说:青海溯布喀河至沙尔泊再顺乌兰乌苏河至达布逊泊再噶斯口迤逦至罗布泊此由宁赴新疆其次是黄文弼他于1939年11月自绘《交通线图》与后来改绘《交通线示意图》都明确标吐谷浑夏鼐通过对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研究认为从原出发吐谷浑连接三条线后来徐苹芳发挥夏说把三条线勾画得更加详明外学者探讨吐谷浑人不少其较重要包括唐长孺《朝期间与朝陆交通》对这时期此交通状况作过详细论述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
卷河陇碛区和第三卷秦岭仇池区对唐以前青海和河也探讨陈良伟在其《丝绸河》书主要运用考古学资料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对这条线沿线所进了认真探讨是目前所见在文献学和考古学两方面资料最全面论著这些学者认为在东晋十六动荡纷乱和朝对峙时期政权纷立彼此交通阻隔特定时期尤其河走廊和新疆东部区战争频繁吐谷浑所居是个四通八达重要区成为交通枢纽要
吐谷浑人于4世纪初由东辽河流迁至河湟与青海带占据了黄河以大部分区建立吐谷浑王此以今青海区为心故又称青海因那时青海境内吐谷浑部落和吐谷浑而得名曾控制此秦王乞伏炽磐曾被东晋刘裕封为河王其曰河故又名河当然还另外说法:说吐谷浑在罗布泊边刘宋曾封吐谷浑慕容利延为河王所以史书上称河;说吐谷浑位处黄河上游折曲处以这条线大部分在黄河以故称河
吐谷浑自汉代以来直是原河陇通往诸要冲并控制着丝绸交通吐谷浑占青海及鄯善且末带在文化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过青海(吐谷浑)进入可以避开河走廊和城东部多事从4世纪叶到7世纪叶凡由青海区进入般要过吐谷浑因此历史上就了吐谷浑称呼实际上由青海去东来交通早已存在这区乃羌人世居在先汉或史前东间通在青海区即沿着湟水河谷到青海湖然后穿越柴达木盆这条线在亚和部可能也是史前文化分布线这条过羌人聚居区因此可以叫作差也学者称为羌羌即指青海诸羌汉初河走廊属匈奴右部归浑邪王休屠王管辖匈奴与羌族以祁连山为界山为羌族聚居山则是匈奴游牧所张骞第次出使还并山欲从羌归说明当时已存在青海通住向东也进入关但因匈奴联合羌共同对付汉故这条并不为原政权交通所用汉末王莽辅政卑和羌献汉于海(青海)东岸羌置海郡
3.魏晋草原丝绸
魏晋时期草原丝绸其起点在车师后王都城于赖城由此向可至大秦鱼豢在《魏略·戎传》新即指此
新至东且弥且弥单桓毕陆蒲陆乌贪皆并属车师后部王王治于赖城魏赐其王壹多杂守魏侍号大都尉受魏王印转则鸟孙康居本无增损也鸟伊别在康居又柳又岩又厚蔡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与大秦东与康居接其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
根据鱼豢《魏略?戎传》记载通过这条草原丝绸可达若干家魏晋时期对它们了较多了解:
呼得在葱岭鸟孙胜兵万余人随畜牧出好马貂坚昆在康居胜兵三万人随畜牧亦多貂好马丁令在康居胜兵六万人随畜牧出名鼠皮白昆子表昆子皮此上三坚昆央俱去匈奴单于庭安习水七千里去康居界三千里去康居王治八千里或以为此丁令即例奴丁令也而丁令在乌孙似其种别也又匈奴浑窳屈射丁令隔昆新梨明海自复丁令非此鸟孙丁令也乌孙长老言丁令马胫其人音声似雁鹜从膝以上身头人也膝以下生毛马胫马蹄不骑马而走疾马其为人勇健战也短人在康居男女皆长三尺人众甚多去奄蔡诸甚远康居长老传闻常商度此去康居可万余里
沿此诸个共同特点就是畜牧随水草或随畜牧皆草原游牧民族;另方面应该注意是这条线部终点是大秦这是条沟通与遥远罗马线然而当时人并没怎么利用这条线进交往活动尽管车师后部王接受了曹魏封号而且康居长老传闻商度其人对乌孙以远家了解非常限明显带传闻失实成分
如何追书:
【友情提示】追书不用愁,免费领取红薯银币!
【安装APP】 戳这里下载客户端,在客户端内搜索:“102130”即可阅读,每日签到领银币,好书免费读!
【百度搜索】 在百度中搜索:红薯中文网,进入网站并搜索本书书号“102130”,即可找到本书。
微信内可长按识别
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红薯中文网”